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19年,毛泽东悼念亡母写下《祭母文》,不料此文预言了他的一生

0
分享至

前言:

毛泽东一生重情重义,对家庭、对国家、对人民都有着不同的强烈的情感。而在家庭关系中,第一个引发他强烈感情的,其实是他的母亲——文七妹。



1919年,文七妹因病去世,毛泽东从外地赶回家中,为悼念亡母写下了《祭母文》。该文不但生动地展示了母亲的一生,更有学者发现,此文还预言了他的一生。

《祭母文》中文七妹的盛德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普通女性,文七妹向世人展现了作为人母的伟大。

文七妹的母家是距离韶山冲20余里湘乡县唐家圫的文氏家族。这个家族从文七妹祖父文作霖受伤开始兴旺,文作霖去世后,在其妻子贺氏的影响下,文家形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家风,对文七妹以及毛泽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0年,13岁的文七妹与韶山冲的毛顺生定亲,到1885年,18岁的文七妹才正式与毛顺生结婚。她先后生育7个儿女,但只有3个长大成人,毛泽东是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均夭折。



由于前两个孩子都没有成活,丈夫又外出当兵,文七妹极度担心毛泽东的健康,所以格外小心。

为了儿子能够健康成长,文七妹费了很多心思。她先是将儿子送到比较富裕的娘家,自己吃斋念佛,然后听娘家介绍,为毛泽东认了石头干娘,让毛泽东拜了七舅父母为干爹干妈,最后给毛泽东取了一个好养活的名字“石三伢子”。

这一切都是文七妹为了能留住儿子的命,而做出的“努力”。自此,到8岁前,毛泽东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文七妹不仅自己信佛,待毛泽东稍微长大之后,她便也让儿子信佛,经常带着儿子一起在佛堂念经。毛泽东对这段记忆印象非常深刻,建国后,他回到故乡,指着佛堂幽默地说:“这里就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办公的地方。”

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最后一种人。”

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她笃信佛教,心地极为善良,对穷人富有同情心,她经常瞒着丈夫,悄悄送米送粮接济贫苦的乡亲们。



在母亲的影响下,毛泽东对贫苦人民也产生的同情心。上学时候,文七妹为毛泽东准备了满满一大碗饭给他带去学堂,可放学后,她发现儿子还是狼吞虎咽地吃饭。了解后她才知道,儿子将饭都送给了其他挨饿的小朋友。

这种做法文七妹非常支持,她告诉毛泽东:“你应该早点儿讲,我好多给你准备点儿。”

《祭母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东庶汇。爱莉所及,原本真诚。”



小时候的毛泽东深受母亲的影响,文中这句话就是在讲母亲的盛德。

毛泽东一生第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在母亲生前尽一份孝道。

1919年,还在外地和战友们同军阀进行斗争的毛泽东,接到了弟弟送来母亲病危的紧急家信。毛泽东闻之心急如焚,连忙带着弟弟毛泽覃往家赶。

但由于信件在半路上走了一天,等毛泽东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被放入了棺中。当听到毛泽民说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喊着他的名字,他更加心如刀绞。



当天晚上,毛泽东坚持为母亲守灵,并在灵前写下《祭母文》。

《祭母文》预言毛泽东的一生

《祭母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如果毛泽东在前面说到了母亲的盛德,这句话则写出了母亲的遗憾。跪在母亲灵前,毛泽东想到了母亲的一生。

文七妹极为善良,经常布施穷人,但毛顺生是商人,最看重利益,因此夫妻俩三观不合。毛泽东记得小时候,父亲想用极低的价格收购以薄田生存的堂弟毛菊生的土地,文七妹对此与丈夫争论不休,但毛顺生最终还是收购了土地。



文七妹同情堂弟,又拗不过丈夫,于是就将毛菊生的女儿接过来养在自己身边,以减轻堂弟的负担。

就这样一个善良的妇女心里,博爱、真诚、无私、公正都是天经地义的,而自私、欺诈、邪恶、不公就成了她的恨偏。无疑,文七妹将这种强烈的恨偏意识遗传给了毛泽东,才有了后毛泽东对恶霸、地主欺凌百姓的恨偏。

之后,毛泽东又想到了母亲重病时对他们说的话。那时文七妹已经起不了床,躺在床上的她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对儿子们说出了最后遗愿。



文七妹也无重要的事情嘱托,她只是一再教导毛泽东兄弟三人,一定要为人善良,不管是平时对自己有恩的,也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远近亲疏,都要悉心报答。“以德报怨”“以德报德”是文七妹最后的嘱托。

想到这里,毛泽东在心里立誓,一定会完成母亲的心愿,于是,在《祭母文》中,毛泽东写下了“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

文七妹虽然去世了,但她留给毛泽东的盛德和恨偏依旧存在,而毛泽东为了回应母亲盛德,弥补母亲的遗恨,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几十年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与蒋介石斗争,把他赶到了海岛上;抗战八年,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打进北京,建立了新中国,弥补了母亲的恨偏。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分批释放战犯,以德报怨;为贫苦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日夜操劳;无论对师长、亲友还是民主人士皆以热情待之,回应了母亲的盛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奇葩历史观
奇葩历史观
奇葩的历史奇葩说
1042文章数 282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