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6大阳谋,明知是计,却一个比一个无解!你有答案吗

分享至

在历史的长河中,权谋与政治斗争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元素。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往往会采用各种巧妙的策略,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被称为“阳谋”的手段。阳谋,顾名思义,就是放在明面上的谋略,同时也是指:在不依赖他人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光明正大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六大著名的阳谋,揭示背后的权谋与政治智慧。

推恩令——汉武帝的巧妙权谋

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是一项极具策略性的阳谋,旨在削弱藩王的实力,从而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藩王拥兵自重一直是各代皇帝的心病,削藩虽然是一种常见手段,但却可能引发藩王的反抗。因此,汉武帝巧妙地制定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封地必须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这一看似合理的规定实际上导致了诸侯国的分裂,使原本庞大的藩地逐渐细碎,无法对抗中央政权。尽管藩王明知“推恩令”是个陷阱,却无法反抗,最终在内部矛盾的驱使下,他们为了封地而陷入内战的泥淖。

汉武帝也成功地将外部矛盾,转化为了藩王之间的内部矛盾,同时也达到了削藩的目的。

围魏救赵——孙膑的战略智慧

“围魏救赵”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背后也隐藏着一项巧妙的阳谋。魏国讨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派遣孙膑为主帅去进行支援。但是孙膑没有直接援救赵国,而是迅速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

这使得魏国的主帅庞涓陷入两难的境地,若坚持攻赵,那么则可能会失去大梁;若班师回朝,目前取得的优势将前功尽弃。这时的庞涓其实很难做选择,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班师回朝。

这一阳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对手置于两难境地,通过迅速改变战局,达到挫败敌军的目的。

二桃杀三士——齐景公的明察秋毫

春秋时期,齐景公采用了“二桃杀三士”这一巧妙的阳谋,除掉了三员嚣张的大将,同时也展现了统治者的明察秋毫。据史书记载,齐景公手下有三员重要的大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