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战时期八路军连纱布要循环使用,多亏白求恩大夫的十三步消毒法

0
分享至


抗战时期,曾有大批外籍医生来到我国支援抗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他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就率领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于1938年6月来到了敌后的晋察冀根据地,随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伤员的过程,挽救了无数抗日军民的生命。

在为晋察冀根据地军民诊疗过程中,白求恩被当地医疗器械和医疗药品的极度匮乏而深深震撼,当时的八路军中,连纱布和消毒棉花球都是重复使用,专业手术器具和麻醉剂、止痛药等短缺更是严重,进行截肢手术时不得不动用木匠的锯子,甚至菜刀,条件之艰苦,几乎令人不敢直视。


亲自动手设计移动手术台

为此,白求恩大夫在救助伤员的同时,还坚持自己动手,设计简单的医疗用具,如他从冀中人民群众所使用的货驮子上受到启发,巧妙地设计了“拱桥式药驮子”,打开可以当手术台,收起来往马背上一放就可以走。药驮子里携带个手术室,一个包扎室和一个药房的全部必需品,足够实行100次手术,500次包扎之用,非常方便。


发明消毒法循环使用绷带

在积极设法向后方人士和海外侨胞呼吁,多捐助医疗用品送往前线的同时,为了克服纱布短缺、循环使用可能导致的细菌感染问题,白求恩大夫发明了消毒“十三法”。对使用过的纱布,经过清水洗涤、石灰水浸泡、太阳暴晒、沸水煮沸等十三道工序,严控细菌感染,既保护了伤员的健康,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带手术队上前线减少伤员感染

为了克服磺胺和抗菌药物极度短缺的情况,白求恩大夫提出“医生等病人来敲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主动找病人,而不要等病人来找医生”。不久,白求恩就带领医务人员直接上了前线,在359旅在山西广灵对日寇的一次伏击战中,他连续工作3天3夜,共做了72例手术,使得负伤的八路军战士都在负伤8小时内得到救治,避免了更多的感染。


此次战役的救护工作也使根据地获得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即手术队上前线,使战士在负伤后12小时内得到手术,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减轻伤员痛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讲述历史典故,介绍历史人物
2321文章数 18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