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观点云集!在这里,看见种业最前沿

0
分享至

生物育种是基于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综合运用来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过程。 ”

“有了基因组编辑技术这样的能高效精准改变DNA序列的工具和能力,所有跟生命有关的研究和产业都可以被此技术赋能,包括农作物高效精准育种、微生物基因改造等等。”

日前,广东种业创新发展论坛、生物育种论坛在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暨“百千万工程”种业交易中心举办,院士、专家、企业家等研判种业发展最新趋势,探寻方向。

在这里,和院士专家一起

“看见技术前沿”——

以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

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从广东油菜生产看品种改良与多功能利用中的降本增效。

油菜是 我国最大的油料作物,也 是多功能利用最有特色的作 物 。广东发展油菜生产必须因地制宜,韶关等北部地区,应以油为主,南部地区以发展多功 能利用为重点,沿海盐碱地可播种耐盐碱油菜改良盐碱地。

稻-油轮作是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的最佳轮作搭配,可以大大减少化肥用量,水稻增产显著,品质也有改善。还可以将油菜种植结合观花旅游、养蜂采蜜等发展种养结合,效益显著。还可以进行茶园套种、冬种马铃薯-油菜套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无人农场是明天的农业。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作用。而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途径之一。

打造无人农场需要三大技术支持,一是生物技术,能为无人农场生产提供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栽培模式。二是智能农机,能为无人农场进行智能作业。三是信息技术,能为无人农场的远程运维管理提供支持。

中国科学院刘耀光院士:要开发自有底层专利的新基因编辑工具。

基因编辑作物育种相较于其他育种技术,具有更精确、更快速、成效有预见性等优点,可以 微量调整作物 的农艺性状,如精细调控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微量调整水稻的株高和生育期等重要性状。

刘耀光院士表示,目前使用的主要基因编辑Cas酶的底层专利为外国拥有,因此要开发自有底层专利的新基因编辑工具。 未来,基因编辑育种要加强基础研究,发现更多的作物优良性状基因,尤其优良性状的负调控基因,并开发更高效的基因定点插入、替换技术,实现更高效的精准编辑。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二级巡视员何艺兵:尊重科学、严格监管,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以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成为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

当前,我们都应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尊重科学、严格监管,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注入新的动能,作出新的贡献。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研究员许勇:蔬菜产业要更加注重调整与跨越新时代。

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世界第一,蔬菜优势产区不断集中,大市场与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但目前,产销对接不通、优质优价循环不畅,资源环境恶化、限制瓶颈压力增大,成本上涨、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优质品率待提升、质量安全隐患突出,“三率”仍待提高、颠覆性技术待突破等问题任然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品种创新将会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好品种就是要在好种的基础上,突出优质,兼顾好卖、好看。

未来3-5年,蔬菜产业要更加注重调整与跨越新时代。一是稳定“信心”,防止盲目扩张与无序发展。二是发挥“长板”效应,发挥各自长板与特长。三是降低“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抱团实现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四是坚持“品质”品牌,维护区域品牌,打造企业或合作社品牌。

深圳市种子同业商会会长、中国种子协会常务理事、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雅生:生物育种迎来产业化春天。

如今政策基调明确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道不断加强,企业研发创新意愿不断提升,转基因安全证书审批加速,基因编辑植物产业化监管不断放开,生物育种迎来产业化春天。

在转基因方面,多基因聚合和多性状叠加的转基因产品将成为主要研发方向。性状改良也将从抗虫、耐除草剂转向耐逆、品种改良等协同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仍将持续扩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基因编辑方面,由于有更短的研发周期和更少的资金投入,而且有更快速简化的审批流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加入这一赛道。由于植物不涉及伦理问题,未来将有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还将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技术精准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君明:充分挖掘现有品种的多样性,有助于加速发现和应用基因。

番茄是全球大宗蔬菜作物, 在育种改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基因挖掘、基因组学、全基因组选择、单倍体育种、从头驯化、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获得了高质量的番茄基因组深度测序,但仍缺乏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充分挖掘一万多个现有品种的多样性,有助于发挥种质资源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潜力,有助于加速发现和应用基因。

在这里,和企业家一起

“集思发展路径”——

企业的生命力,不在规模,在于是否穿越周期。不看多大,而看多远。

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吕玉平: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超级品种。

中国进口玉米完全自给还需7000万亩耕地,进口大豆完全自给则还需8亿亩耕地。 面对这种情况,培育超级品种,提高单产是出路。要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各种数量性状、质量性状、抗性性状以及生物技术性状叠加的“超级玉米”。

隆平生物最新研发推出“4基因分子叠加复合性状LP007+”,是一款多基因叠加的育种芯片,能够实现准确鉴定目标基因、严格控制遗传背景、多性状高效聚合。

海泽拉启明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其明:产品、 质量、创新是种企发展的本质要素。

当前,国蔬菜种企面临整体环境、市场规模、市场机会、业务模式等多方面的挑战,种业企业要有更加清晰的自我剖析。

彭其明指出,种企发展的本质要素包含产品、 质量、创新。审视当下,紧抓机遇,海泽拉通过组建人才团队、优化决策体系进行本土化运营,开展全球同步、本土定制的育种研发,打破瓶颈、提高效率融合供应链,整合共享集团资源、本土资源等途径,释放更多本土潜能。

三亚大北农创种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传清:中小种子企业的四则生存之道。

1990年前美国种子公司数量约300家,但随着杂交品种的普及、转基因技术应用、资本介入等多重影响下,这个数量锐减三分之二,至2017年后仅剩100家左右。 据估算,留给中小企业的市场空 间还有30-40亿美元 。

中小种企都有哪些生存之道?张传清表示,生存之道之一是注重长期主义的家业传承。之二是强大的关系管理能力,即处理好企业与种质资源提供者、转基因性状许可提供方、经销商、农民等多方关系。之三是专注聚焦,保障种子质量、产品表现、技术服务、育种研发等。之四是关注差异化,布局小作物品种、有机或非转基因等小市场,或与养殖业等下游需求相结合,开发专用品种。

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冰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双轮驱动提升育种水平。

生物技术(BT)让育种改良更精准,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AI)让 育种选择更高效,信息技术(IT)让育种数据更规范。 利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双轮驱动, 通过大数据训练育种模型,能够整体提升育种水平。

记者丨陈迎、张植宏、钟海芳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微信改版

星标“农财网种业宝典”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种业宝典
种业宝典
种业政策 行业报道 万事百态
3815文章数 45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