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杀一位一品大臣有什么后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秩序,从一品到九品,每一个等级都有着天壤之别,每一个级别都是古代官员们梦想着要跨越的目标。

作为这套官僚体系中的顶尖存在,一品官一直都是诸多官僚所心向往之的存在。

而一品官又有诸多类别,例如,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一系列的大学士称号。从一品官:少师,少傅,少保,以及协办大学士和六部尚书。

他们的权力与地位少有与之比肩,抛开那些改朝换代的逆臣以外,已经是读书出身的官僚所能奋斗到的极限了。

按理来说,他们地位非常尊贵,下面的大臣会对其十分尊重,上面的皇帝也会对其非常的客气,一般情况下都会老死在任上。

可人生总有无常,即使是高贵如一品大员,也难逃杀身之祸,而他们的死则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以三位一品高官之死为例来解读......

武元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出名,因为他是第1位在大街上死于非命的宰相。正如诗云:长安城内死,千秋史上名!

那么这位千古宰相究竟如何遭了这种报应呢?

武元衡,出生于公元758年,为武则天的曾侄孙。年幼即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于公元783年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诗词过于出众,随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

之后,武元衡的仕途之路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到了后来居然能与白居易齐名。宋人魏泰在 《临汉隐居诗话》 中评价说:“武元衡律诗胜古,五字句又胜七字。”

在唐朝的那个氛围下,诗词出众就有了出名的机会,而有了名气,则会有更好的上升空间。

果然,武元衡先担任华原县令,之后又得到唐德宗的欣赏,一年之内三升其职。

史书记载:“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能够仅凭借诗词得到君王的如此器重,可见其才情之高,应该不在白居易之下。

但武元衡可不仅仅只会诗词,他在行政方面也颇有建树。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之后由唐宪宗继位。

唐宪宗非常欣赏武元衡,认为其德才兼备,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骤得高位,武元衡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不知所措,或者趾高气扬,而是认真分析朝堂困局,并且大胆的提出了,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朝堂迎来了一位铁血宰相。

在这之后,武元衡开始严厉压制各地方势力——例如镇海节度使李锜被告谋反,唐宪宗招其对见,结果此人三次称病不上朝。

朝中大员都建议应该缓和局面,不应该逼得太急。但武元衡却坚持主张: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

唐宪宗深以为然,于是继续促使对方入朝,李锜眼看无法拖延,于是扯旗造反。但判断过于仓促,所以很快被朝廷剿灭。

除此以外,朝廷还曾面临西川节度使空缺的局面,武元衡又挺身而出,以检教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在武元衡的软硬兼施之下,很快西川的乱局被搞定,在其离任之时,百姓夹道欢迎。

公元813年,武元衡再次被唐宪宗召回朝廷,担任宰相。

不过这时朝廷的局面越来越乱,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遥相呼应,抗拒朝廷,朝廷里面有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各大臣与底下的割据势力私下串通。

局势一团乱,武元衡再次拿出狠辣手段,试图帮助唐宪宗收拾天下,回到盛唐时期。

此时恰好814年淮西节度使去世,但吴元济秘不发丧,还向朝廷请求担任淮西节度使。以武元衡为代表的朝廷中央势力坚决反对,于是吴元济举兵造反。

面对这一变局,唐朝廷也陷入了当年汉朝廷一样的七国之乱的局面中,中央内部也有很多人主持和平谈判,剩下的人摇摆不定。

只有武元衡坚决反对,表示一定要对反叛军进行严厉打压。

客观的说,当时朝廷内部也是一片乌烟瘴气,有不少的大佬和地方割据势力沆瀣一气,因此有不少人在帮助叛军。

值此危急关头,武元衡一直都坚决主张平叛,为稳定大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唐宪宗非常相信武元衡,所以,虽然唐朝迎来了空前的危机,但也迎来了平定天下的机会。

但是,这一切在公元815年6月发生逆转。

那是3日的凌晨,天才微微亮,街道上也只有零星的人,武元衡如往常一样早早的就赶往大明宫上朝,正在谋划着如何平定叛乱。

结果,突然听到了一声大喊“灭烛”,然后就听见了嗖的一声,黑暗中射出了一只冷箭,射中了武元衡。

当时武元衡还勉力维持着,想要站起来,但一旁出现了大批的刺客,他们赶走了卫士,当众砍下了武元衡的头颅,然后扬长而去......

唐中期与李白齐名的诗人,著名铁血宰相,有望扭转唐中期困局的武元衡,就此死于非命。在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司徒,以正一品的身份被安葬。

不过,武元衡虽然死了,但他却引起了极大的历史波动。

首先,当时唐宪宗是唐中期后期的有为之君,他和武元衡的配合也一度有望扭转藩镇割据。

可随着武元衡的死去,唐中央对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勇气和魄力逐渐丧失,而唐宪宗也在晚年逐渐沉沦,唐朝逐渐失去扭转天下的勇气。

其次,武元衡作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居然在大街上被人刺杀,这严重破坏了中央的官场秩序,导致了后来非常严重的恶性循环。

之后的朝廷刺杀和下毒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官员也人人自威胁,替身保镖群体开始得到壮大。

在聊这人之前,我们首先得聊一场大案——戊午科场案。

时间回到咸丰8年,顺天乡试揭榜,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中者洋洋得意,落榜者垂头丧气。按以往年的传统,虽有悲喜穿插,但绝不至于产生矛盾。

但今年似与往年不同,落榜者不仅没有垂头丧气,一反常态的怒气冲冲。民间也有着很汹涌的舆论,指责此次考试作弊非常严重,其中有“门道”......

此事闹得非常大,甚至惊动了御史孟传金。

他在仔细调查后觉得此事可能为真,于是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