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将军刘广桐:打爆印军王牌打残越军主力师,周总理特批免敬礼

分享至

序章:七根手指的英雄

1963年初,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英模大会,表彰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表现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参加会议的全军战斗英雄一一握手合影。

当周总理走到一个身形不高却格外壮实,一脸精悍之色的中年军人面前时,他一脸崇敬地举起右手,双腿并拢,“啪”地给周总理敬了一个军礼。

这时周总理才注意到,这个军人的右手只剩下了大拇指和食指。

在场的军委同志介绍道:这是18军52师155团团长刘广桐,他的三根手指是抗日战争时期打没的。



周总理在庆功酒会上

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周总理,刘广桐毕竟有些紧张,吞吞吐吐地解释道:总理,我这手是老伤了……

周总理赞许地点点头:刘广桐同志,你们团这次在克节朗打得很好呀!我代表祖国人民向你们表示祝贺,你以后就不用向我敬礼了!

从此,刘广桐,这位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校就多了一项“特权”:见到周总理可以不用敬礼,其他首长当然也不好意思让刘广桐敬礼了,论级别你能高过周总理?

一、少年从军南征北战,为国戍边无怨无悔

刘广桐,山东省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人,1921年出生,从八岁起给地主家放牛,因为家贫没钱读不起书,大字不识几个。



年轻时的刘广桐

1938年日寇侵占济南,中国共产党发动山东人民在全省举行抗日起义,组建人民自己的武装力量,有一次17岁的刘广桐见到八路军开过家门口,战士们军容严整,雄赳赳气昂昂,羡慕得不得了。

参加了八路军,就不用受地主老财的气了!刘广桐动了心思,就连八头牛也拉不回来,没过几天就瞒着家里人偷偷参加了八路军。

上了战场的刘广桐永远都冲在最前边,由于他作战勇猛,很快当了班长、排长,18岁又入了党,但是也付出了代价——在1942年的一次围攻日军据点战斗中,鬼子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右手,当场打折两根手指。

刘广桐打得发了狠,把那根将断未断的中指一把扯掉了,忍着剧痛举起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战友们见排长犹如武松再世一般神威凛然,不禁士气大振,一举攻克了鬼子据守的炮楼。



我军胜利攻占敌军炮楼

1946年,刘广桐所部与地方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7纵20旅,在杨勇司令员领导下先后参加了巨野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随后7纵与原1纵合编为1纵,又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屡立战功。

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刘广桐虽然文化不高,但作战勇猛,智勇兼备,逐渐从团侦察股长升为连长、营长,1949年初,1纵20旅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随后在刘邓首长、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领导下进军大西南。

1949年11月,担任52师155团1营营长的刘广桐率部渡过岷江后一路猛打猛冲,很快占领了西南重镇宜宾城西关。此时,已经毫无斗志的国民党守军见解放军势不可挡,慌忙弃城向西溃逃。

眼看大股敌人要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走,意气风发的刘广桐岂能放过这一立功机会?他带着1营毫不迟疑地杀进了至少上万国民党军中间,左冲右突,把敌军的阵型搅得一塌糊涂。



解放军席卷大西南

刘广桐事后才知道,被他穷追猛打的正是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率领的国民党军第14兵团兵团部。

也是运去英雄不自由,堂堂黄埔一期、抗日名将、总揽川鄂湘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竟然被解放军一个营打得没了脾气,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打,就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刘广桐的1营这次可发了洋财,光俘虏就抓了上千人,第14兵团部的电台、大批辎重、装备和来不及销毁的机密文件全部被刘广桐所缴获。

12月19日,走投无路的宋希濂在大渡河边自杀未遂而被155团俘虏,此时宋希濂手下还有3000多人,却已经失去了再战的勇气。

因为宋希濂不知道,追击他的解放军兵力其实很少,当他见到解放军155团团长阴法唐时,还以为他不是军长就是师长。



后来威震西疆的阴法唐将军(中)

1950年,18军奉中央命令进军西藏。反动的西藏封建主在昌都集中了藏军主力8000多人布防,企图阻挠解放军进军。

10月下旬18军发起昌都战役,刘广桐所在的155团随52师的北路部队抢渡金沙江,穷追猛打,迅速击溃了拦路的藏军,并配合主力部队包围歼灭负隅顽抗的敌人,历时18天的昌都战役取得全胜,共歼灭藏军近6000人,基本消灭了藏军主力。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于1951年10月16日进入拉萨,进藏之后,解放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绝不私自拿藏族老百姓的任何食物。

有一次,155团1营副教导员张士英路经一个村时,见七八个战士正在开会批评一个战士,就问怎么回事。3连的一个党小组长报告说:这个战士挖了藏族群众地里的圆根(一种萝卜)吃,所以大家都在批评他。



昌都战役中的解放军

那个受批评的战士向张士英报告说:“我饿着肚子能行军打仗吗?”其他战士马上说:“大家不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张士英没有批评他,找到圆根的主人,代表部队赔礼、道了歉。另拿出几块银元,除赔偿外又买了一些圆根分给大家吃了。

解放军不仅帮助老百姓修房子,修桥梁,也很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逐渐地和群众打成一片。广大藏族群众很快转变了对解放军畏惧猜疑的态度,称解放军是“金珠玛米”(菩萨兵),积极帮助我军带路,运送粮食,收容护理伤病员,并自发地向跑散的藏军劝降。

“金珠玛米”是好人的消息传开之后,刘广桐指挥的155团1营向喜马拉雅山进军的过程中受到老百姓普遍拥护,所到之处群众纷纷欢迎,于1952年1月23日顺利进驻边防要地山南地区,并和兄弟部队一道担负起修建川藏公路的艰巨任务。

川藏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土地贫瘠,常常连续几百里地荒无人烟,战士们很多时候是饿着肚子修路,更要命的是,这个地方根本种不了蔬菜,吃不到菜害得许多人都得了坏血病,牙龈浮肿、头发、牙齿脱落。



修建川藏公路之前,骆驼是常见的交通工具

看着手上全是淤血,脸色苍白,身形日渐消瘦的战士们仍然不知疲倦地修路,已经担任团参谋长的刘广桐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亲自带着人到树丛、荒草、乱石之中挖野菜。

参谋长都这样了,各营纷纷效仿,后来发展到一个团四分之三的人修路,四分之一的人轮流到各处挖野菜,事后据155团统计,这一年全团近3000人竟吃掉了150万斤野菜!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每天都有滑坡、泥石流,要么就是连续不断的洪水,加之高寒缺氧严重损害人的健康,许多人干着干着就一头倒在地上醒不来了,然而就是在这种绝地,英雄的解放军战士们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这条公路整整修了十八年,到1969年终于全线通车,据统计,共有3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工人牺牲在川藏公路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3人牺牲。



用鲜血和生命修成的川藏公路

真是用生命筑成的川藏线啊!在川藏线通车之前,从拉萨到成都往返,靠人背畜运要大半年,而通车之后跑一趟来回只需一个星期。

二、对印自卫反击首战克节朗,155团挥天戈扬威雪域

1962年初,已经蚕食了大量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屡屡挑起事端,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双方边界局势骤然紧张。

是可忍,孰不可忍,1962年5月,毛主席、中央军委决定对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印度侵略军发起正义的自卫反击作战。

为了统一指挥此次自卫反击战,1962年6月西藏军区成立了以张国华司令员为首的“西藏前线指挥部”,又称“藏字419部队”。

当时,归属“藏字419部队”指挥的一共只有154、155、157这三个团,共8000余人。而印度方面驻扎在冲突地区的有22000多人,敌众我寡的态势十分明显。



张国华将军在前线指挥战斗

在得到11师增援后,“藏字419部队”的兵力增加到2万人,虽然我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西藏前指决定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将全部机动兵力都集结到了号称“王牌”的印军步兵第7旅正面,在局部形成了3:1的兵力优势。

根据前指的部署,刘广桐任团长的155团主要负责向克节朗地区左翼的枪等、卡龙等3个印军据点实施主要突击。

在战前,刘广桐和政委乔学亭做了充分准备,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当面印军的作战特点、工事构造、火力配置,为了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155团甚至组织了班以上战斗骨干在刘广桐带领下摸黑抵近印军阵地、就近侦察敌人,并现场讨论作战方案。

更绝的是,已经成为“野菜专家”的刘广桐在战前就充分调查了作战地域附近的各种野菜、野果,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哪些不能一起吃,搞得清清楚楚,并将图纸下发给各团战士。



在青藏高原巡逻的解放军战士

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张国华司令员得知后大为叹赏,感慨地说:“我打了多少年仗,还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看地形的!”

155团给印军准备的“疗法”是:中间突破,纵深发展,多手准备,一举成功。针对印军在据点构筑了成片地堡的情况,155团部队准备了大量炸药包、爆破筒、40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等多种攻坚火器,并集中突击训练了不同地形下的炸碉堡方法。

10月20日凌晨,155团按预定时间向印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仅用了3分钟就突破了印军前沿阵地,还没被打死的印军惊慌失措地躲进了地堡,向解放军疯狂射击。

一定要把敌人从乌龟壳里揪出来!在这关键时刻,155团2连6班班长阳廷安对战士们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冲,杀进去!”



这个战士的名字叫做阳廷安

说罢,阳廷安举起一挺轻机枪扫射掩护爆破组前进,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为班长报仇!”6班的战士们呐喊着一连炸掉了敌人7个地堡。

激战中,6班的8名战士有7人先后牺牲,最后只剩下1961年入伍的新战士刘汉彬一人,在他们身后,留下了整整27个印军地堡的残骸。

刘汉彬虽孤身一人却毫无惧色,杀进敌人阵地打得印军抱头鼠窜,并缴获了2门大炮。

随后,刘汉彬与跟上来的5班会合,全歼了这股印军,战斗中6班共击毙和俘虏印军55人,缴获火炮2门、轻重机枪4挺、90火箭筒2具、各种枪55支。

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6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响彻全国全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