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重庆谈判有记者问毛主席能否打败蒋介石,毛主席:把蒋毛二字拆开

0
分享至

  前言

  提到毛主席,大家率先想到的是一位庄重的革命家、战略家。

  可实际上毛主席非常风趣,他擅长用幽默的语言营造气氛,留下了许多轶事。

  比如1945年重新谈判之时,就有记者问过他,能否打败蒋介石,毛主席略作沉吟后说道:

  “不妨将我们二人的姓拆开来看!”

  记者听完后,先是一愣,紧接着会心一笑,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似玩笑的“说名道姓”,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性格与智慧?

  一 、才思敏捷的二十八画生

  1915年秋天,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张贴了一张独特的“征友启事”

  启事内容很简单,主要说的是国家正处于外忧内患的状态,当局又不作为,希望有志青年们能够自发行动起来,为国家建设而献计献策。

  这份“征友启事”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署名不是谁的名字,而是“二十八画生”

  当时大家都很好奇,这个二十八画生到底是谁。

  后来,有些有志青年主动循着启事中的地址给二十八画生写信。

  大家先成了笔友,后来又约了线下见面,这才知晓原来这个人就是年轻的毛主席!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取“二十八画生”这个拗口的名字呢?

  一开始大家也没多想,原来“毛澤東”三个字加起来一共二十八画,而后来毛主席更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闲谈时,先是聊到了两人的名字都是二十八画,颇有缘分,紧接着又聊到了自己过去的笔名。

  彼时,毛主席感慨地说道:

  “二十八这个数字可不简单,你看共产党、共产主义中间的共字,不也是二十八画吗?”

  可能有人会疑惑,“共”字明明只有六画才对。

  可这恰恰说明了毛主席的巧思,他把“共”拆成了“廿”“八”,连在一块自然读作二十八了。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

  “我这个笔名寓意着一个共字,二十八画生就是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嘛!”

  这种敏捷的思维和幽默的性格,在毛主席年少时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他能写出气势磅礴的文章,也能和街头田中的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汪精卫早年就对毛主席十分欣赏,赞他“才思敏捷,文辞颇佳”,指名推荐他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

  在毛主席去宣传部就职之前,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无组织、无规划,直白地说宣传范围根本就出不了省,只有广东省内能看到些效果。

  毛主席上任后,短期内就创办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统一战线报刊,改变了原先死水一潭的局面,揭露了大量国民党右派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

  虽然毛主席只干了大半年,但是成果斐然。

  而且他辞职的原因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农运”

  从这里就能看出,毛主席有多么才思过人,这点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连串“说名”事件中,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二 、说名亦说革命理念

  日常生活中,毛主席并不严肃,甚至时常用一些幽默的话语,来巧妙拉近与大家的距离。

  不过,这些幽默其实也别有深意,体现着他的革命理念。

  比如说上世纪30年代,毛主席在江西宁都养病的时候,负责照顾他的是一个叫钱昌鑫的小战士。

  某天毛主席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如实说了,没想到毛主席听完后却哈哈大笑:

  “你姓钱还不够,怎么名字里还有这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呦!”

  还有著名革命战将许世友,他其实原先叫许仕友。

  后来参与革命工作后,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就将“仕途”的仕,改为了“战士”的士。

  某次他与毛主席见面,毛主席说红军战士眼光要放得长远些,不仅要当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还要跳出中国、看向全世界。

  于是在毛主席的建议下,许世友将“战士”的士改为了“世界”的世。

  与之相似的还有“解方”同志,他原本叫解沛然,在国统区工作。

  1941年他来到解放区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握着他的手感慨的说道:

  “解放同志,你到家了,名字不如改叫解方好了。”

  解沛然听完后也觉得有道理,后来一辈子用的都是“解方”这个名字。

  可能有人会说,本名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名呢?

  其实,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其一,革命斗争非常残酷,我党同志稍有不慎暴露个人信息,国民党反动派可能就会按图索骥,祸及他们的家人,改名是为了尽量减少损失。

  其二,这些同志在用名字寄托自己的伟大追求,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

  在国外一些地方,人们并不把名字看得很重,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

  “玫瑰不叫玫瑰,依旧芬芳,名字并不重要。”

  可是在中国不一样,我们的名字往往承载着期待和祝福,改名是件大事,当时几乎每个人改名字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说许光达,他原本叫许德华。

  可他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蒙受苦难的中国必将抵达光明的彼岸,中华民族能够一唱雄鸡天下白!

  再比如说张爱萍,他一开始叫张端绪。

  可他觉得这个名字不足以展现他的革命决心,于是借用“青萍宝剑”中的萍字,想斩尽天下不平事。

  还有想做“民之利剑”的叶剑英,“不惧前路风雪”的彭雪枫,“立志终身为人民”的李志民,他们的名字就是他们的革命追求、伟大信仰。

  毛主席是出了名的“有才气”,而且革命信仰坚定,所以有不少同志都希望他能帮自己改个名字,毛主席也从来不吝于做这件事情。

  也正因为很擅长这件事,所以重庆谈判时,他才能给出那般精彩的“回复”

  三 、重庆谈判说“蒋”与“毛”

  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几乎同时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只不过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却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主要意思是仗快打完了,接下来国民党和共产党应该协商谈判,共同建立联合政府,大力发展工业,改善民生。

  蒋介石却不这么看,他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得很清楚: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

  蒋介石的这个态度,引起了很多中间人士的不满。

  他们担心会爆发大规模内战,于是给蒋介石施压,同时向毛主席致电,希望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协商。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是认可这种想法的,他们对谈判表示出积极态度,甚至愿意做出一定的妥协。

  尽管如此,蒋介石的独裁之心还是不死,哪怕是到了谈判桌上,也不愿意付诸诚意。

  不仅冷遇去重庆谈判的毛主席,甚至还派阎锡山搞偷袭。

  蒋介石如此倨傲,自然有他的“底气”

  在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之前,国共两党实力差距还是比较悬殊的,兵力比一度达到3:1,武器差距也很大。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都好奇毛主席是怎样的态度,于是在重庆谈判间隙,就有记者询问毛主席:

  “如果这次谈判失败,两党开战了,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当时正值谈判紧要关头,要是回答的太满,难免惹人非议,要是回答的太谦虚,又难免会被看轻。

  于是毛主席略作思索后,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不同利益的矛盾,只是我和蒋先生,可以从姓上来看嘛,蒋是草字头底下一个将,可以说是草头将军。”

  “至于我这个毛,是反过来的手,可见无产阶级革命者取胜易如反掌!”

  不仅是在谈判的时候,在打仗的时候,毛主席也很有信心。

  当年胡宗南说他麾下有四大金刚,其他三个都好说,那个叫李日基的,我军接连跟他打了两场仗,都让他逃脱了。

  其他人有些压力,毛主席却表示:

  湖南口音里的“日”会说成“二”,这个李日基就是“李再基”,能跑两次不奇怪,第三次可就跑不掉了。

  听毛主席这么说,众人哈哈大笑,心头也松了口气。

  这样的故事在战争年代发生过很多,毛主席总能用短短几句话就展现出自己的幽默与智慧!

  四 、风采依旧,才思不减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年纪渐长,不过他的敏捷才思半点不逊于当年。

  1953年,毛主席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浙江公安厅长王芳一块吃饭,吃到一半罗瑞卿给王芳提了个建议,把“芳”改成“方”字。

  王芳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因为他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会成女同志,当时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不过,毛主席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想了想和王芳说道:

  “我记得你是山东人,你们山东的绿化搞的怎么样了?”

  王芳有些疑惑,不过还是如实说道刚刚起步,不承想毛主席紧接着又说:

  “山东的荒山秃岭绿化都没搞好,你怎么能把头上这个草除掉,我看还是以后山东绿化过关了,你再考虑这个事儿吧。”

  简单几句话,让在场众人皆是哈哈大笑,现场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还有曾给毛主席当秘书的周怀求,由于毛主席经常叫他“小周”,他索性就把名字改成了周小舟。

  后来毛主席去湖南视察工作的时候,周小舟已经成了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副书记。

  看到他,毛主席十分感慨,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如今已经不是小舟了,是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啊!”

  由于建国之后,大家不再需要改名了,于是毛主席又从“说名”改成了“取绰号”

  他起的绰号可不简单,引经据典却不枯燥,还有教育意义。

  比如说,建国初期毛主席建议提高大家的文化知识水平,于是就组织他们参加学习。

  某天看到有同志在扫院子,就让他们别扫了,学习去。

  同志说这可不行,不扫容易生蚊子,怕有细菌。

  没想到毛主席笑了一声,指着一旁的护士长说道:

  “哪里都有细菌,恐怕只有她没细菌哩!”

  原来,这位护士长就叫做吴旭君,听起来和“无细菌”三个字颇为相似。

  毛主席用简单一个绰号给大家讲明了道理,让大家在欢笑中学到了知识。

  还有水产部长许德珩,他被毛主席称为“海龙王”

  这个称号和他的工作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也代表了毛主席对他的期许,开始只是毛主席在一场会议前叫了一次,结果后来大家都这么亲切地叫他。

  当然,更多的时候,毛主席风趣的语言来自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看到崔英,毛主席会想到《西厢记》;看到唐由之,毛主席自然就想到了鲁迅的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忆他和毛主席的会面时,也不禁感慨:

  “他的语速很慢,但是思维依旧像闪电那般迅速!”

  回顾毛主席当年在重庆的那段发言,我们不禁感慨,语言也是种艺术。

  如何在不同场合营造不同的气氛,用三言两语精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志气,其中颇有讲究,也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大家都能从毛主席“说名道姓”的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毛主席的幽默与智慧,同时也领略那种气度与精神。

  参考资料

  《二十八画生的由来》 人民出版社

  《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江苏新闻网

  《从改名看励志:革命前辈的更名故事》 王秀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学聚焦
国学聚焦
带您领略国学魅力
1453文章数 349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