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度解读毛选《实践论》,毛主席教你怎样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0
分享至

常听人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样说的人,要么他懂的道理,是假的道理,要么他虽然懂了真的道理,但却不能将这些道理应用于生活,指导自己的人生。

这样说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分辨道理的真假,没有能力运用道理。

一个有能力的人,必然是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也就是真的道理),并能运用这些认识来改造生活,指导人生的人。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必然能在生活中获得正向的反馈,也就能过好自己的人生了。

要怎样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毛主席的《毛泽东选集》中《实践论》一篇,便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是毛主席在1937年7月写的,当时,党内长期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思想,一些人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另一些人则囿于自身在革命实践中的经验,不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为了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毛主席写下了这篇《实践论》。

《实践论》有一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主席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几千年来关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实践论》就是要解决怎样获取正确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的问题。

二、实践的观点

毛主席在《实践论》开篇,就在阐释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人能过实践,实现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

通俗地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实践,人是通过实践,将自己与世界联结起来的。

毛主席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以下引号部分,都出自毛主席的《实践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政治斗争活动、科学与艺术活动等。其中,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的基本来源。

人是怎样从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将在“认识的过程”一节中详细阐述。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也决定了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只有实践活动不断深入,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电力相关的实践,也就不会获得关于电磁学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诺贝尔物理学奖,只颁给那些经过实验证实的理论,现在很多前沿的理论,没法通过实验证明,它们都只能称为猜想,而不是真理。

三、认识的过程

1、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在大量的,针对某一事物的实践活动中,会看到这一事物的各种现象,会看到这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会看到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外部联系,从而产生了对这一事物的印象,这就是感性认识的阶段。

感性认识是表面的、片面的、外部的,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社会实践的继续,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全体,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认识。

“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论理的认识(理性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的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存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世界的发展。”

这里要强调两点:

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虽然感性认识是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虽然我们现在大多是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我们获取这些理性认识时并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创造这些理论的人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中形成的。

二是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长者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饭多,我走过的桥都比你走过的路多,然而在真理面前,比的不是谁吃的盐多和走的路多,有的人虽见过许多事,但这都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如果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那么见过再多的事物,他依然无法看到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的联系。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2、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已经完成,理性认识还要应用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有了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我们只是对感性认识进行了提炼、加工、判断、推理,要判断我们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就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的,才能证明我们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四、认识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上面说到,在实践中,我们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归纳、总结、判断、推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形成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然而,现实世界中,认识并没有真正的完成之时,认识的过程是有曲折性和前进性的。

首先,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主观条件上,人受到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客观条件上,人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其及展现的程度的限制。

“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过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其次,世界处于永不信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的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有的理论,此时此刻是正确的,但在未来就不一定了。就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在他的那个时代,无疑是真理,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就发现万有引力定理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比如水星进动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发展出了广义相对论。

总之,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并没有一个彻底完成的时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正确过程。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只要能拔出这把石中剑,我们就是亚瑟王。拔出这把锋利的宝剑,我们就能斩去无能、懦弱、虚妄,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谢小楼
谢小楼
茶余闲谈今古,酒后指点江山。
653文章数 83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