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华野连战连疲,毛主席却点名华野打上海,为何不调更近的二野?

0
分享至

1949年5月27日的上海早晨,世界如同停止了一般宁静。上海市的居民仍有许多躲在自家房屋内,连窗户都不敢打开看,生怕被流弹击伤。

可知就在不远处的房屋外、马路上,正有着数不尽的解放军战士正席地躺着休息。自解放宁沪杭的战役打响以来,这群大多来自北方的山东汉子,身上的布衣沾满了南方雨后的泥泞,有的连鞋子和膝盖都磨破了。仅从外观上看,躺在地上活像一个个落魄的乞丐。



他们正是刚刚解放了上海的华野战士们,其中许多人,不久前可能还是会欺男霸女的国军士兵,随身带着满腔的怨愤和吵闹。可在此时此刻,在街道上的这片静静横着的队列里,你是绝对无法将那些“解放战士”一个个挑出来的。似乎他们一直都是眼前这支伟大队伍的一员。

在解放上海之前,华野的部队一直在于敌人大部队周旋,先是围歼干掉了国军的王牌整编74师,后来更是承担了淮海战役的主攻。在渡江战役后,二野的进军路线更接近华南地区,直接切断了浙赣线,给华野的继续进军铺平了道路。



但随后战局就有了变化,为了对付白崇禧,四野过江后几乎是直奔着大西南而去,按道理来讲,这时理应让已有损失的华野与四野共同去西南方向作战,留二野继续进攻宁沪杭。可事实却是,主席偏偏让距离上海更近的二野掉头去帮助四野合围大西南,却让华野来继续担任解放上海的主攻。这到底是意欲何为?

二野是真的苦

“野战军”这种编制,是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开始进行重新整编的。其目的便是要联合起数个不同根据地的兵力共同给已经衰落的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同时,这一有别于过去化整为零的大规模新编制,也是为了防止国民党伺机对我军进行吞并瓦解。野战军的组建,意味着我军的战略思想开始从频繁的小规模游击战,到大规模军团级运动战的演变。

这其中,刘邓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八路军组成了“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二野。相比其他部队,中原野战军可谓是命运多舛。在进行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就已经调集了重兵包围了晋冀鲁豫军区,而此时由于抗日战争胜利,我党的部队才刚刚复员了一部分人员。再加上晋冀鲁豫根据地长期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对日军进行游击对抗。国民党部队进攻中原根据地时,中原军区其实没有能力应对这样的大规模进攻,只得突围出包围圈,将根据地留给国民党。



突围之后,中原军区保留下来的兵力约是原先的84%,再去掉一些去发展新根据地的文职人员后,作战兵力恐怕只有37000多人,而国民党包围中原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三十万

等到蒋介石正式撕毁双十协定,与我军开战之后,转移至鄂豫皖边区的中原野战军也长期受敌优势兵力压迫。

中原野战军此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每每遇到敌人大举进攻,驻地战士往往就分散突围,同时还留下了一部分兵力进行游击作战,导致兵力越分越少,越分越散。造成这样的状况,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错误地沿用了抗日战争时作战经验的结果。



这支主要由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过去各地的抗日游击武装所杂糅起来的部队,在国民党的初期进攻中大为受损,此后便一直跟其他地区的部队拉开了差距。

1947年,战争形势仍对我军不利,由于此前鄂豫皖根据地长期被日军占据,这里人口和资源都比较捉襟见肘,生产活动一直难以进行,部队补员的速度也相当迟缓。再加上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部队如果继续待下去,势必会大大影响百姓的生活。

中央决定,使刘邓大军合兵一处,集中突破敌军兵力部署的薄弱点,南下中原,这就是鲁西南战役的开端。



视角转向华野

为何中央会如此笃定敌军必然会暴露出兵力薄弱点呢?答案就是孟良崮。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这本是蒋军集中了大量精锐,试图直接吃掉华野的一场局,却被粟裕灵活精准地挫败。华野钻进了敌人重兵包围的心窝里出了手黑虎掏心,硬是把国军全美械的王牌部队,整编74师全歼,这给了国军以重大打击。



于是,敌人的兵力开始由此前的全面进攻,转向主要包围华野,这次进攻国军动用了整整24万人,但战线上却给了刘邓大军南下的战机。

当然,好歹作为黄埔校长,蒋介石当然知道自己暴露了怎样的破绽,不过他早有安排。在孟良崮战役爆发之前,蒋军就已经在预防刘邓大军前来支援陈粟。为了弥补在冀鲁豫解放区边缘的兵力不足,蒋介石终于想起了自己在花园口造的孽,派兵将花园口给重新堵了回去,使黄河回归古道,以涛涛黄河水来阻绝刘邓大军去路。



但此时,老解放区的人力物力都已经快要达到极限,不论蒋介石做什么,南进都是必然要进行下去的。但这个时机真的不太好,5、6月份正值雨季,黄河上流量很大,这便是敌军的依仗。

不过太大的依仗也会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客观上,国民党的黄河防线确实是兵力不足的,这使得刘邓大军得以顺利地各个击破。而且,滂沱的雨水不止给我军造成了困难,也让国民党军互相之间难以支援,羊山集一役,宋瑞珂面对刘邓大军三倍于己的兵力苦守两周之久,可仅在十公里外的王敬久、王仲廉两部却迟迟不去增援,这让宋瑞珂也耗尽了战意。



同一时间,陈粟大军正在进行南麻临朐战役,为了策应刘邓大军的行动,陈粟原意是重演一次孟良崮的壮举,围歼胡琏的部队。可却因突如其来的暴雨,和黄百韬的及时救援而泡汤。

南麻临朐战役,是华野的一次重大失利,或许是因为此前围歼整编74师的事迹,这次战役华野上下都有些骄躁。相对的,中野此前一直都被敌人压着打,鲁西南战役的胜利,让中野也能喘口气了。

但接下来的一封电报,却让众人的心情再次陷入谷底。

中央危急!不要管后方!



在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仅一天,邓小平与刘伯承便受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绝密电报。

“陕北情况极为困难,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此时的陕北中央,正被胡宗南的大军团团包围,中共中央分散在陕北莽莽群山中,与敌人不断周旋。这事说起来轻巧,但实际上却危机重重,只要有一步走错,马上可能就会陷入包围圈。毛主席的这封电报,正是为了让刘邓大军彻底下定南下的决心。

既然中央都不要后方了,作为前线将领,更应当做好表率。

可这又谈何容易呢?从刘邓大军越过黄河的位置继续往南,还有沙河、涡河、汝河、淮河四条河流阻碍,就连路程也是货真价实的“千里”。再加上要转移过去另辟新的根据地,就得带上全部家当,这一个弄不好,就又成了湘江战役那样的局面,而且此时国民党的空军可远比那时要强得多。



当然,对于中野来说,最大困难还在后面。

大别山山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军的根据地,在长征之后的数十年内,本地百姓经过国民还乡团和白崇禧部队的“精耕细作”,当年还活着的人已经十不存一。如今解放军来了,他们根本不敢,也不能给予解放军,任何形式上的帮助。

由于无法将伤病患托付给当地老乡照看,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与敌人周旋时,还必须要时刻带着伤员,机动能力大大降低,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伤亡。在白崇禧的逼迫下,中野在大别山又受到重大损失,进山时接近14万,出山时只剩下6万多,还丢掉了所有的重装备。

淮海大战



大别山一役,中野纸面上的损失相当惊人,但大多数仍是武器装备上的短缺,否则士气理应相当低迷。实际情况则是,中野分出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去弥补国民党军对后勤上的打击。

作为对比,华野此时已经打下了城防坚固的济南,这离不开大炮的作用。不同于开战时就一直与敌人周旋的中野,华野所在的山东较为稳固,且有两个军工厂可以稳定产出炮弹。在之后的淮海战役中,也是华野自己去抓到的主动权,这离不开厚实家底的荫蔽。

淮海战役情况相对之前的战役来得更加复杂,是在各种机缘巧合展开的,国军这边没能预测到华野的巨大胃口,等到发现时就只有黄维一支部队能来得及驰援徐州。



当时的情况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徐州剿总下令命邱清泉李弥兵团前往救援,可他们无法突破华野的打援防线。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歼,下一个可能就是徐州。经过多番联络,黄维是唯一能来得及赶去增援的部队。并且作为国军的又一大精锐,黄维的第12兵团装备堪称豪华,仅次于廖耀湘的第9兵团。

这样的一支分毫未损的生力军加入战场,淮海局势必将被扭转。先前主动请缨前去包抄徐州南边公路的中野首当其冲与其撞上。面对装备差,人员也残缺不全的中野,黄维十分傲慢地全速前进,直接落入了中野设下的包围圈。



但啃下这么一只铁王八,不免也是要掉几颗牙的。在战事失利想要拼命突围时,黄维甚至还下令向中野的阵地上投放毒气弹。这场仗让中野元气大伤,后来还是多亏了华野调来了一批援军,中野才得以完成目标,全歼了黄维兵团。

严格的纪律造就人人敬仰的部队



尽管在淮海战场上损失惨重,中野在之后仍旧继续作战,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并拿下了解放南京总统府的首功。为了之后的作战,邓小平起草了一份《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此后持续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并与华野配合分割了白崇禧、汤恩伯两大股势力的连接。

此时华野虽然也在此前围歼黄百韬时经历了巨大伤亡,但也接收了大量投降的国军人员。华野此时的实力相对中野仍处于大大的优势。

所以,军委在这种情况下,再考虑到进攻上海的复杂性,最终还是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已经疲惫不堪的华野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东方寻史
东方寻史
山巅俯瞰兴衰史
723文章数 12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