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量子纠缠的真相,竟然和古人的描述有惊人的巧合!

分享至

科学界有过一个发现,就是量子纠缠的图谱,一个太极图。让很多人对老祖宗的东西重新提起了兴趣,那么量子纠缠到底是什么呢?古人真的懂量子力学吗?下面的文字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有点难,请认真领会。

量子纠缠图谱

回光之法,原通行走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白”,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着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谓无念?千休千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日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有光哉!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

这段文字很长,核心的内容是:光在开始的时候来不及有分别,是性光。等到有了分别,有了影子,有了象,就不再是光了,坍缩成了“识”和“相”,也就是识光。

这内容恰好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量子力学的内容是这样的,科学家们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发现电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波粒二象性,而薛定谔整合了波动和粒子特性写下了“波动方程”,完美描述了这种现象。

薛定谔方程

方程虽然完美,却打破了人们对物质的固有认知。因为按照薛定谔方程来看粒子变成了概率波,也就是说物质并没有所谓的轨迹实体,而只是在全空间内的一个概率分布,会出现在这只是因为该范围内有更大概率。

概率分布

也就是说物质以概率存在于分布范围内的任何地方,却也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你只有观察它,去识,引起的波函数坍缩,才会把粒子的这种不确定变成一种确定的相。

这符合太乙金华中对元神和性光的定义,存在于处处,却又不存在于任何处。只有落而为识,变成了识光,才会成相,才有了确定的存在。

因此太乙金华中的性光变成识光的内容就是对量子坍缩过程的完美解读。

下面我们将上面《太乙金华宗旨》第十章:识光性光,第一段的古文完整翻译一下:

回光之法,原通行走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白”,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着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

回光的方法,原本就是通达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如行住坐卧等行为的,只需要自己掌握要领。我前面说过的“虚实生白”,这里的“白”不是性光又是什么呢?但是当你没有得息见光之前,这只是一个效验罢了,见了就见了。如果你见了光,却有意着于这光,那就是落了意识,着相了,这光也就不再是性光了。

我前面讲过回光要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间断,行走坐卧都要保持住,就好像王阳明要让此心时刻光明一样的,坚持三个月就能立基了,光就自然出现,虚室生白,在本无光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白色,这白不就是光吗。但是你不能管这光,如果你执着于这光,那光就又落了意识了,就又变成识光了。

金光

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谓无念?千休千处得;

你们不要管有光无光,只需要确认自己无住生心。什么是无念,就是无住,不住相,千处休千处都可以得,随时随地停下“着相”,都可以得。

何谓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日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

何谓生念呢?就是无念中生出的那颗天心,也就是正念,这一念奉持一生,这念和平日的杂念不同。今心就是念,念就是现在心,没有分别的心,这心是光也是药。

这部分讲的就是无生无不生,无为无不为,无念生的正念即无不念。过去的念都是坍缩之后的念,是有所执的,现在念是大范围的概率,无处不在无所不生,可以坍缩成任何念,这不就是万能念吗?这不是叠加态的量子吗?不就是金光吗?不就是所谓大药吗?

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

凡人看东西,任意扫一眼照过去,来不及分别的时候,这光是性光,就好像镜子无心照过去,好像水无心而映照一样。但是过一会儿就变成了识光,因为其产生了分别心。

这段话很有意思,吕祖的意思是,我们不是没有性光,人其实是有性光的,也就是人本来就是可以产生叠加态量子的,这种光是未坍缩未确定的光,就好像空白的镜子,平静的水一样。只是马上,就因为我们的识心分别心出来,性光就坍缩成为确定的识光了。


王阳明说每个人都是圣人,都有一颗光明心,都有那么一颗良知在。

过去听到这话不以为然,现在结合着太乙一看,真的是这样。而且因为这性光一直在,人真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变成圣人的,这可真的是千休千处得。

但同时人也会因为良知被蒙蔽,随时随地变成魔鬼,行差踏错的人或许就是哪一念的错吧。不碍的,错了下一时立刻改掉,善莫大焉。

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有光哉!

镜子有了影子就没有镜子了,水有了象就没有水了,光有了识哪里还会有光了呢!

这就是说一旦光有了识,变成了识光,那真光就没了,消失了。光明消失了,光明心也蒙尘了。吕祖的举例很形象,这里可以把镜子,水看作是白纸,白纸是有一切可能性的,但是画上去图画之后,纸就变成画了,哪里还有白纸存在呢?沙子造了楼就变成楼了,哪里还能找到沙。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

你们最开始是性光,但是因为转念,而成了识,识一起这光就杳无可觅了,消失了。但吕祖解释了,不是无光了,只是这光已经变成了识。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转念,不转念就不会变成识,一年一生持,无念生念才是今心念,这和上面那段话呼应上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