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一段被隐藏了3000年的黑暗历史!华夏文明起源于同类相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祭:一段被隐藏了3000年的黑暗历史!华夏文明起源于同类相食?

1984年,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王陵区,

考古队正在挖掘一座编号为M259的小型贵族墓葬。

考古人员在墓室的二层台上发现了14枚成年人的头骨,

其中一枚盛放在一件铜甗yǎn中。

尽管甗是一种蒸食物的炊器,但当时考古人员并没有太在意,

只觉得头骨可能是偶然掉落进去的。

商朝的人祭行为不算是一个冷门的知识。

但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总是不愿意去承认或深究历史深处的黑暗面,

哪怕活生生的证据就摆在眼前。

尽管每年去殷墟参观的游客们都曾亲眼目睹过

那层层叠叠的人祭坑中累累的白骨,

但对于「人祭」,我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它只是商朝的一个黑点,虽然并不光彩,

但只是偶有发生,也微不足道。

然而,2022年,青年历史学者李硕出版的《翦商》一书,

却毫不留情的撕开了被周朝粉饰过的华夏文明最血腥的一面。

吃人、饮血、杀俘、献祭,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商朝王室的统治方式,

更是那个时代一种由上而下的全民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周朝是礼仪之邦,周武王伐纣是顺应天意,

而《翦商》却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是,周人也曾助纣为虐。

都以为《周易》只是一本占卜书,

可李硕却说《周易》里满是周文王写下的暗语,

更像是一部真实记录那一黑暗时期的史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商周之变」的真相,

以及为取缔人祭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

商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二个世袭奴隶制朝代。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末代帝王「夏桀」统治时期,

荒淫无度,残暴异常,引起天怒人怨。

商部落首领「汤」率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展开了生死决战,

此后夏朝灭亡,汤建立了商。

商朝共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先商、早商、和晚商。

先商指的是商汤灭夏之前的时期。

早商指的是,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之间的300年。

在此期间,商朝经历了「九世之乱」,内忧外患,

国都频繁变更,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

国君盘庚定都于殷后,商朝国都才稳定下来,史称「盘庚迁殷」。

「殷」是地名,在今天河南安阳的位置。

此后,商朝迎来了200多年的繁荣盛世。

晚商也因此被称为殷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了3000年后的公元1899年。

当时正值晚清光绪年间,一位名叫王懿荣的文官患了疟疾,

到京城的一家药铺抓药,其中一味叫「龙骨」。

所谓龙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有些年代的龟甲与兽骨。

一般人抓药,肯定瞧都不多瞧一眼,回家就把药煎了。

可王懿荣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金石学家。

他在把玩药材中的「龙骨」时意外发现,

有些碎片上竟然刻着奇怪的符号,

王懿荣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老文字。

就是这样一个巧合,震惊世界的商朝甲骨文被发现了。

而此前还不知道有多少甲骨,被当成药材吃了。

所以考古界,有一句戏谈:中国商代的历史,就在中国人的肚子里。

1908年,学者罗振玉先生通过重重查访,

终于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

也就是3000年前商朝殷都的所在地。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

对殷墟展开了第一次发掘。

近百年来,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虽有中断,但从未停止过。

殷墟,以殷都区小屯村为中心,

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

20世纪60年代,考古专家们又发现了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的洹北商城遗址。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人体骨架,

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朝血腥的祭祀典礼。

在西北冈王陵东区,考古专家们发现了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王室的祭祀场。

2000多座纵横有序、排列规律的祭祀坑中,埋葬着大量白骨。

这些骨架多俯身向下,有的有全躯,有的身首分离。

身首分离的骨架多为男性,年龄多在15~20岁之间﹐少数在30~35岁之间。

每坑埋1~12人不等,但以8~10人为多数。

这些被当作祭品的人,还有一个学名叫「人牲」,牲畜的牲。

这个名字实在是不怎么好听,我们就叫他们祭品吧。

商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商城遗址、郑州早期商代遗址,

甚至北至「石家庄藁城台西遗址」Gaǒ,

东南到江苏铜山县丘湾的商代晚期祭祀遗迹,都有发现大型人祭场。

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贯穿早商到晚商。

由于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破坏,

整个商朝共有多少人祭坑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一点是,

人祭的做法在商朝延续了数百年,

并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

中国古史文献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商人的这种习俗。

商人十分相信鬼神,认为喜怒无常的诸神主宰着人世间。

同时,他们又极其崇拜自己的祖先。

在商人的观念里,历代商王死后会升到天上陪伴神,

也一直监视和保佑着自己的子孙,并对人间随时降下福佑或者灾祸,

所以商人非常注重占卜和祭祀。

无论是出征打猎,还是搬迁种植,有事没事就得卜一卦,祭祀一下。

一年365天,几乎无旬不祭,无事不卜,帝王如此,老百姓也一样。

而相比牲畜、青铜器、玉石、陶器等等,

「人」才是祭祀中,最高等级的祭品。

商人认为祭品越有诚意,就越能得到天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

另一方面,灭夏初期,来自多个文化的人群融合成了新兴的王朝「商族」,

统治者急需构建一种能够维系族群认同的宗教文化,

人祭就是构建认同的最便捷最明晰的方式。

在用人献祭的过程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一次次得到了强化,

「人祭」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

自殷墟发现以来,各地先后出土了15万片有字甲骨,

已辨识出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

这些字虽然大部分都还没有被破译,

但从一些被破译的字中,我们仍然可以一窥那一时代的真相。

这是甲骨文中的「伐」字,是用一把戈砍掉祭品的脑袋。

这是甲骨文中的「卯」字,意思是将祭品对半砍开、然后悬挂的祭祀方式。

这是甲骨文中的「删」字,意思是将祭品砍成碎块。

这是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

这个字念「烄」,意思是把祭品放在火上焚烧。

甲骨文中的「羌」字是头上顶着羊角的人,

商朝时期的羌人是生活在甘青一带的牧羊人。

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部落。

商人经常对羌人发动战争,而羌人也是商朝祭祀中人牲的主要来源。

这是已发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

因其保存完整,字迹清晰,且信息量巨大,故而出镜率非常高。

这片甲骨的右下角有这样一段话: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就是说,在一月乙卯这天,一个叫媚子寅的人向商王进贡,

商王一高兴,「宜」了十个羌人。

这句话的前半句很好懂,但「宜」又是个什么意思?

在甲骨文中,「宜」字是这么写的:

中间两个形似「月」字的部分是肉的意思,

所以「宜」字看起来就像是把肉挂起来的样子,意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商王用羌人进行人祭的行为并不奇怪,可干什么把祭品挂起来呢?

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幅「西汉画像砖」,才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画像砖描绘了一场大型宴会,场面非常生动:

庖厨们各司其职,有的烧火,有的劈柴,

有的杀猪,有的切菜,还有的在烤串。

画面最上方是处理好的鸡鸭鱼肉,被挂在了房梁上。

会不会商王为庆祝媚子寅入贡,也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

但吃食却不是鸡鸭鱼肉呢?

除此之外,《史记》和《竹书纪年》等史书都有记载,

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热衷营建王宫苑囿yòu,

北到今河北邢台市的巨鹿沙丘宫(殷都东北150公里),

南到今河南鹤壁市的朝歌(殷都南50公里),

而且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夜夜笙歌。

然而,《翦商》一书的作者李硕认为,

酒池肉林中的肉,并非牲畜的肉,而是别的东西。

《左传》中有句话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话虽然是形容春秋时期的历史的,

但史书上记载的商王朝的生活,

也是围绕「战争」和「祭祀」这两件最重要的事展开的。

祭祀的目的是保佑打胜仗,打仗的目的除了扩张疆域,

还有就是抓俘虏献祭诸神和祖先。

除了自己抓俘虏,商朝还会要求臣属国定期纳贡,

贡品里就包含祭祀用的人牲。

而晚商时期,纳贡最积极的部族就是周人,

没错,就是后来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周人。

助纣为虐

周族是姬姓部族,发祥于关陇地区,

也就是今天的关中、甘肃、宁夏一带。

《史记. 周本纪》中关于周人起源的记载颇有神话色彩:

传说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

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

怀孕生子后稷 jì,繁衍出了周人氏族。

在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

所以周人其实也属于广义的羌人。

部族崛起后,他们才给自己冠以「姬」姓,

而把周围其他西部部落统称为「姜」姓。

这标志着他们与其他西部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dǎn父这一代,

周人投靠了强大的东方商王朝,迁移到周原,造田营舍,建邑筑城,

同时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

其最主要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

甲骨文中「周」字的写法是在「用」字的小方格里点满点。

这种点在甲骨文中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祭品,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而「用」这个字是商人对以人献祭这种行为的专称,

所以甲骨卜辞中也常常出现「用羌」这个词。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

是对古老族人的无耻背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助纣为虐。

从亶父,到亶父的儿子季历,

再到季历的儿子、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

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

靠着捕猎羌人,周族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

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神秘先进的东方占卜文化自然也影响了周人。

周文王姬昌就非常痴迷于占卜,相传《周易》就是由他所作。

商与周的这段关系虽然持续了三代人,

但后来西周建立以后,周人却刻意隐瞒了这段黑历史。

不过,依然有蛛丝马迹保留在了甲骨文以及《周易》中。

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岐Qí山县凤雏村北侧

发掘出了周文王姬昌在周原的宅院。

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宽32.5米,南北长 45米,

总面积1469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并列的标准篮球场。

院内西厢房的位置挖出了两座地窖,

地窖里藏有大量甲骨,甲骨上的卜辞大有玄机。

比如其中一条卜辞的意思是,「八月辛卯日占卜,

做梦得到启示,往西方没有灾祸,能捕获五十个人吗?」

当时姬昌需要完成向商朝缴纳人牲的工作,

所以他很关心能否捕猎到足够的俘虏。

还有一些甲骨卜辞的内容很是奇怪,

竟是姬昌祭祀商朝先王的,特别是对最晚近的文丁和帝乙的祭祀。

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

古人祭祀向来讲究「神不歆Xīn非类,民不祀非族」,

意思是列祖列宗的灵魂不会随便享受非族人供奉的祭品,

百姓也不会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

那么作为周人的姬昌,为什么要祭祀商王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