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王震带一老汉见毛主席时说:我把印度总理甘地给您带来了

分享至

前言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那個艰苦卓绝的环境里,王震将军结识了一位普通农民,并委任他担任自己的生产副官。

那么,这位朱老汉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难道就因为他长得像印度国的大总理甘地?

许多年后,当这段佳话流传开来时,人们不禁会如此猜测。然而事实远不止于此,朱老汉靠的是他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一颗乐于奉献的心。

一、偶遇南泥湾 助力大生产

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朱德总司令无意中发现了陕北一处名叫“南泥湾”的地方。

这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荒山野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的山坡。然而朱德却看到了这里隐藏的巨大潜力——这是一处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的沃土!

其实很早以前,朱德就在为部队解决口粮问题绞尽脑汁。他找来南方局常委董必武,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等多位专家,带队实地考察边区内的工厂、供销社、运输队等。

通过这一番调查摸底,朱德清楚地认识到边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困难: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技术人员匮乏。于是他决心以盐业和羊毛业作为突破口,增强经济实力。

然而就在积极谋划之时,战事加剧导致粮食问题更为突出。为了解决部队口粮,朱德决定在不影响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军屯屯田。

他认为在我国历史上,屯田政策效果卓著,只要规模足够大,就能扭转边区经济困境。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

在1940年春,朱德亲自带队深入南泥湾考察。途中他们历尽艰辛,甚至滑落山坡摔伤了手脚。

就在一片混乱中,朱德发现前方居然冒着炊烟,顿时大喜过望。原来竟藏着一个叫唐某的瘦小老汉及其简陋茅屋!这老汉已经在此长住几十年,从未遇到过其他人家。

“老乡,这里的土地肥沃吗?适不适合屯垦?”朱德抓住老汉的手兴奋地问。

“这地方一直没人要,我都敢保证,这粘土一捏就出油!种什么庄稼都没问题!”老汉激动得眼泪直流下来。

朱德高兴地拍着老汉的肩膀,他终于找到了改变局面的法宝!

第二年,王震奉命带领359旅来到南泥湾屯垦。满怀壮志的年轻官兵们排着方阵,高唱着军歌进驻这片沃土。

在生产誓师大会上,朱德亲自为大家提出了号召:“自己动手,发展边区经济!”一时间,成群结队的知青们涌入这片沃土,紧锣密鼓地展开屯垦生产。

南泥湾地势开阔,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来到这里的官兵们无不感叹这就是传说中的“陕北江南”。

他们积极协助当地村民开荒种地,建立水利设施。起初技术不熟练,进展缓慢,遇到问题还要请教朱老汉。不过很快大家就摸索出了窍门,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之多!

王震为人谦和亲切,经常深入农场视察官兵们的生产情况。每逢节假日,他更是亲自下厨烧烤招待战友们。

一次,他注意到一位秃顶老汉正抽着长长的烟斗指导年轻人如何用粪肥田。王震上前搭话,原来这位就是71岁的朱老汉。

“朱老汉是我们南泥湾最古老的居民,已经住了几十年了。”村民们介绍说,“他最有耕种经验,经常给我们讲解种庄稼的方法,大家都敬他如师!”原来朱老汉不仅劳动勤勉,而且农业知识丰富,常常给官兵们指点迷津。听说有些农场负责人还想聘请他当生产教官呢。

二、委任生产副官 共图大丰收

这天是南泥湾垦区政府成立大会召开的日子。王震早早就来到会场准备了。推开门,他惊喜地发现院子里已经坐满了草树参天的南泥湾居民。这些朴实的群众即将成为这个崭新政府的主人翁!

王震兴奋地四处张望,他注意到一个身影十分眼熟——不是朱老汉又是谁?王震快步走过去,和蔼地拍着朱老汉的肩膀坐下。

“听说你指导能力很强,种庄稼经验丰富!”王震开门见山地说,“我这里有个主意......”于是他郑重其事地对朱老汉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