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分享至

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

【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略力挽狂澜,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现在,让我们走进《曹刿论战》,去感悟圣贤先哲的睿智和谋略。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领会剪裁精当的写法。

3、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51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字音字形】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弗(fú)敢专也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小惠未徧(biàn) 公与之乘(chéng)

夫(fú)战 旗靡(mǐ)

【朗读停顿】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可/以一战。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整体把握】

全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按事情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情节?

明确:“远谋”。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合作探究】

1、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文章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以乡人对国事的冷淡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②曹刿的答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作铺垫,也写出了曹刿的自信和对“肉食者”的鄙视。

4、战前,鲁庄公认为作战可以凭借的条件有哪些?

明确:(1)衣食与近臣分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祭祀神灵讲诚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审理案件依实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对这些条件是什么态度?

明确: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大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肯定了第三个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审理案件依实情)。

6、曹刿为什么认为可以凭借第三个条件打一仗?这体现了曹刿的什么政治主张?

明确:因为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也就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能得到人民拥护。

政治主张: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7、“战则请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和勇敢;

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8、在作战中,鲁庄公与曹刿各自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

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什么性格特点?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表现鲁庄公鲁莽草率、急躁冒进。

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10、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胸有成竹、从容镇定、谨慎、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11、“既克,公问其故”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突出鲁庄公的愚钝,军事上无知,反衬曹刿的远谋;

结构上承上启下。

12、“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明确: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3、曹刿对此是怎么解释的?

明确:“齐人三鼓”后才击鼓进军,是因为“彼竭我盈”,此时才是最佳进攻时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到敌人“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

用两个成语解释就是“以逸待劳”和“知己知彼”。

14、纵观全文,在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②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即抓住有力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