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为何项羽败于刘邦?毛主席:项羽犯了三个错误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秦末,出现了三个牛人。

第一个牛人,陈胜吴广,这一对,虽是俩人,但是一般史家都是合在一起说,所以可以看做一个人。

这对人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率先竖起了反秦的大旗。

当然,事最终败了。

通常来讲,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牺牲品。这也算正常。

不过,他们留下了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话很危险,颠覆了之前君权神授的传统认识,既然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那就是人人都可以当。

于是,起义的火种,在大秦的土地上,成了燎原之势。

毕竟,大家都不想做穷苦老百姓,都想当王侯将相,因为王侯将相可以三妻四妾可以腰缠万贯可以鱼肉百姓。

但是,想搞事情,得有资本,这个资本包括各种能力、资源,等等。

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的。

于是,于是,最后只有两个人比较冒尖。

这便是秦末产生的第二个牛人项羽和第三个牛人刘邦。

历史也是大浪淘沙,战火烧到最后,就剩俩牛人,也比较麻烦。

原因是一山不容二虎,总得有一个退出历史舞台,不然没法一家独大。

可是,让谁退?刘邦手下谋臣良将最多,他才不愿主动退出呢!

那么,让项羽主动退出?项羽当然也不愿意,项羽本人是一个战神,手下虽然谋臣不及刘邦,但是兵马最为强悍。

既然,都不愿主动退出,那就只能靠实力说话:打。

谁打赢了,谁做老大,谁输了,谁完蛋。

胜王败寇的这一套,被中国古代历史循环表演了两千多年。

抛开别的不说,客观来说,就当时项羽和刘邦,各自的军事实力来看,项羽是强于刘邦的。对于这一点,刘邦自己也是心里清楚,甚至对项羽是有点惧的。

但是楚汉相争到最后,为何项羽持强却败于持弱的刘邦?

对历史精熟的毛主席在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再次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说:

“项羽犯了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该次谈话内容被收录在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中(199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项羽这三个错误,都非常出名。

第一个错误叫鸿门宴。

该错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鸿门堡村。

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刘邦和宋义一块攻秦,结果刘邦先人一步进入关中,驻军灞上,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东边的白鹿原。

刘邦击溃了秦军都城的帝国军事力量后,秦朝的末代王子婴率领臣民投降。强横一时之强秦,如昙花一现,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接着,刘邦根据张良的建议,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部队推出咸阳城,在灞上驻军。

第二件事是——召集当地名人、乡绅,以及有社会威望的人,向他们传达自己的部队纪律,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以此,取得了秦地老百姓的民心。

就以后项羽入咸阳的胡作非为相对比而言,刘邦要比项羽高明得多。此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不久项羽就在击破章邯之后,杀奔关中而来。

项羽来的时候,刘邦的部队,已经控制了关中之地。

此时,出现了一个人,叫曹无伤。

他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此人跑去跟项羽透露消息,说刘邦想称关中王,意思很明显,他不如你,却要称王,快来揍他。

当然,曹无伤这个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一开始刚进入咸阳的时候,刘邦确实有点得意忘形,以关中王自居,住在秦始皇的皇宫里日日花天酒地美人相拥,那是好好快活了几天。

樊哙觉得刘邦这样搞,早晚得玩完,便赶紧进言,说天下远未平定,情况复杂,小心重走秦亡旧路。但是刘邦那会儿有点“乐不思蜀”,啥也听不进去。

接着,张良来了。

张良说话比樊哙有技巧,结果就把刘邦给吓醒了,立即搞了上面说的两件事。

所以,司马曹无伤并非是诬陷刘邦。

但是,这小子人在汉营却心在楚,就有问题了。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曹无伤有眼无珠。

放着一个明主,不好好跟着混,偏要去攀附看起来似乎很厉害的项羽。

总之,项羽收到曹无伤的信息后,觉得刘邦这小子竟敢和自己叫板争天下,这还了得。

于是,就在范增的建议下,准备进军灞上,干掉刘邦。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范增建议攻打刘邦,绝非是因为刘邦要做什么关中王,而是听闻刘邦在咸阳的“约法三章”等事后,敏锐地认识到了刘邦此人心怀帝王之志,是项羽的劲敌,必须除掉。

项羽这时候,还比较乖,就下令整军备马,准备第二天就开打。

结果,夜里闹了幺蛾子。

我们看历史,经常会发现一个个历史大事件背后,全是那些鸡零狗碎的小事件所制造的戏剧。

那日夜里闹幺蛾子的人项羽的叔父项伯,这个人跟曹无伤有一拼。

一个是脑抽风,一个是抽脑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