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很好,我们亲切的将对方称之为“巴铁”。
然而很多人不知晓,这份亲密关系和1968年上万名解放军乔装后潜入巴基斯坦,缔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紧密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解放军进入巴基斯坦做什么?最后又如何缔造出奇迹?
一 、从“印铁”到“巴铁”
“巴铁”这个位置,最开始属于印度,因两国经历相似,还曾守望相助。
比如抗战期间,印度就给予中国许多支援,早在1938年,印度的医疗支援队就来过中国。
哪怕滇缅公路被切断后,来自印度的帮助也没有停止,它与我国携手开辟了新的战略物资运输线——驼峰航线。
1942年,中国远征军作战失利。
孙立人一部曾短暂撤入印度,重组训练,后来他们从缅甸反攻回国,为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
印度于1947年独立,而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
两者同为新建的亚洲大国,一度有着许多“共同语言”,连尼赫鲁也不得不承认:
“必须要承认中国,否则远东任何事情都无法解决!”
1949年末,印度断绝了和台湾国民党的一切联系。
次年4月1日,印度就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了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到1960年,是中印关系的“蜜月期”。
尼赫鲁与毛主席互动频繁,还与周总理频繁互访,当时甚至有口号称,“中印是亲兄弟”。
然而从1960年开始,中印关系急转直下,最后竟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反倒是与印度不睦的巴基斯坦,逐渐成为了我们的“巴铁”。
在1957年到1960年,中巴关系其实是比较“僵硬”的。
因为在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台湾、西藏等问题上,巴基斯坦都在追随西方立场。
直到1961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巴基斯坦在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中投了赞成票,双方间有了种“朦胧的友谊”。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开始向中国靠拢。
而中巴友好条约的签订,更是为两国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双方友谊变得越来越牢固。
首先,巴基斯坦和中国通过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
紧接着两国领导人间开始展开互访,印巴冲突较激烈时,我国还给予了巴基斯坦一些武器支援。
彼时,苏联选择支持印度,美国等西方国家选择袖手旁观,只有我国雪中送炭,这令巴基斯坦人非常感激。
他们不仅将中巴友谊写进了教科书里,而且回馈了国人许多特殊待遇。
“患难见真情”,如是而已,而这种友谊为上万解放军入巴埋下了伏笔。
二 、印巴冲突,巴方求援
其实,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个国家。
只不过英国殖民者在离去前夕,搞了个“印巴分治”,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冲突与动荡。
欧洲资本主义对印度的入侵,从16世纪就已经开始了。
最早的是葡萄牙,后来英国才加入进去,专门建立东印度公司,从事商业剥削。
1757年英印大战后,印度逐渐沦落为英国殖民地。
直到后来英国被卷入二战,无力维继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才被迫向印度做出承诺:
“战争结束后,英国将放弃殖民,支持印度独立!”
这当然是托辞,英国资产阶级绝不肯放弃印度这块广阔而关键的殖民地。
于是二战结束后英国反悔了,哪怕后来独立运动浪兴起,英国人不得不走,走之前他们还将印度切割,将巴基斯坦变成了“英联邦自治领”。
诚然,英国的计划最终落空,巴基斯坦在1956年独立建国。
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也因此陷入冰点,再加上对克什米尔的争夺,矛盾愈演愈烈。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其中的居民有近八成都是穆斯林。
也正因如此,按照印巴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它应该归属于巴基斯坦。
然而,印度方面提出克什米尔问题应按“王公决定原则”来办。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终刀兵相向,这才有了三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时间,是1947年10月到1949年1月。
这段时间我们忙于解放,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去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事情,况且当时巴基斯坦的背后还有着西方国家的支持,战火很快平息。
可到了第二次印巴战争,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时间,它发生于1965年中旬,此时我国有了腾出手来帮忙的能力。
其次是形势,我们上面提到1960年后中印关系产生裂痕,双方渐行渐远,反倒是苏联和美国争相拉拢印度,让它逐渐滋生了不该有的野心。
一方面,印度有意蚕食、肢解巴基斯坦,另一方面,印度不断挑衅中国。
为了不让印度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果断发动自卫反击战争,让印度认清局面。
再比如说,同意巴基斯坦的求援。
当时,我国支援了巴基斯坦上百门无后坐力炮、五十架米格战机以及三千多辆坦克,让巴基斯坦有了和印度分庭抗礼的能力。
虽然巴基斯坦在炮兵方面仍旧有所欠缺,但是在装甲兵方面是占优势的,最终这场战争在1966年9月画上了句号,印巴双方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战争虽结束了,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却远没有停止。
我们上面提到的,上万名解放军乔装打扮进入巴基斯坦,就是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解放军为什么要在1968年扮作巴军进入巴基斯坦呢?
三 、上万解放军乔装入巴
其实,解放军进入巴基斯坦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帮他们修路。
只不过这次修的不是普通道路,而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天路”,喀喇昆仑公路。
之所以要修路,是因为当时巴基斯坦许多地区和中国之间都没有公路,双方交易往来非常不便。
做生意甚至只能靠马和驴,一年顶多跑个一两次。
为了增进双方友谊,也为加快巴基斯坦发展,第二次印巴战争快结束时,巴基斯坦派人和我国政府接触,请求中国与他们共同建设喀喇昆仑公路。
经过慎重考虑,我国答应了巴基斯坦的请求。
按照原定计划,是中巴双方从红其拉甫山口朝各自方向修,可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巴基斯坦当时基建水平比较低,根本难以攻克当地较为复杂的一些地形,眼看着就要误工延期,他们只能继续向我国求助。
为了中巴友谊,也为了双方共同的发展,我国派出了新疆生产兵团战士。
而当时国际形势太过复杂,他们只能脱下军装,转而换上巴基斯坦军服。
据说在进入巴基斯坦之前,战士们都准备好了棺材,他们都做好了为完成任务牺牲生命的准备。
因为这条路太难修了,到处都是险峰、急流。
当时有个连队驻扎在地图上都没标的小村子里,由于那里地处狭窄山谷,连片能集体驻扎的地方都找不出来,所以战士们只能在乱石滩上搭帐篷。
这还只是小事,第二天实际考察的时候,战士们发现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还要超出他们的事前想象——
要修建的路段,几乎全是悬崖峭壁,而他们要在半山腰上开出一条路来!
没有办法,战士们只能在山顶打桩,然后将绳索一端固定在桩上,另一端捆在腰间,吊到半山腰处“打眼放炮”,脚下就是汹涌的印度河。
战士们稍有疏忽,就会掉下悬崖被河水吞噬。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畏惧,连队干部率先冲锋,为了加快进度,班排间甚至还展开竞赛、夜间施工。
当时条件有限,别说是探照灯了,部队连电灯都难以配备,战士们只能自己搞一些“小发明”:
他们将柴油倒在棉纱上点燃,充当施工点的路灯。
汹涌的波涛声、铿锵的凿壁声、炸药的爆破声以及战士们的口号声,与一盏盏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了一曲华丽乐章。
参与过这次任务的战士们回忆:
“当时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回到祖国,我们每天要施工十几个小时。”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们只想早点完成祖国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然后一起回家。”
有些路段实在太过危险,战士们抢着去干,可干部们却把他们拦了下来:
“你们年龄比较小,经验也没我们多,这种危险的任务,我们先上!”
施志康同志就是如此,他不顾危险带头去撬浮石,结果脚下石头滑落,他不幸摔了下去,28岁就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奋斗路上难免会有牺牲,但这并没有吓退战士们。
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迎着重重危险与困难向前冲,最终缔造了奇迹。
那些在任务中牺牲的战士,有不少就埋葬在巴基斯坦烈士陵园里。
他们是中巴友谊的使者,也是友谊的见证者,如巴基斯坦总统所说:
“巴基斯坦人民将永远铭记恩情,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四 、评价、意义与思考
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天路”、“世界第八大奇迹”,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地海拔高,地质灾害频繁,修建难度极大。
喀喇昆仑公路海拔最低的地方只有四百多米,可最高处有近四千八百米,可以说在巴基斯坦北部修建过程中,每过一个城镇就要上一个“台阶”。
海拔越高,对战士们的考验就越大。
不仅是温度会骤降,而且还会下雪,这种情况下修路极为危险,更不用说不少战士们还面临剧烈高原反应了。
除了海拔问题外,喀喇昆仑公路所在地区的地质灾害也是个大麻烦。
这条公路穿过三大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这些地方恰好处于“脆弱地带”,雪崩、塌方、地震及泥石流都很常见。
当地一些比较凶险的碎石山,甚至还有专门的名字,“饼干山”。
因为每当天气剧烈变化,尤其是刮大风的时候,天上就会掉下来“饼干屑”。
这些碎石非常危险而且防不胜防,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
第二,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成本非常昂贵,是金字塔后最大的工程之一。
虽然我们上面提到,进入巴基斯坦的解放军有上万人,可这并不是全部。
后续依旧有战士赶过去,再加上当地人参与,工程起码动用了两万多人。
除了参与人数多,喀喇昆仑公路耗费物资也很多,光炸药就用了八千吨,水泥更是用了八万吨,运送的土石规模达到三千万立方米……
为了修这条公路,一共有314人重伤,810人遇难。
虽然巴基斯坦没有公布牺牲者中有多少是中国人,但我们为了修这条公路牺牲巨大是不争事实。
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条公路每修建一公里多,就有一名参与者牺牲。
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喀喇昆仑公路一直在“发光发热”!
这条公路不仅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是巴基斯坦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亚洲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通往巴基斯坦以及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
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中巴两国的友谊之路,是两国情谊的最好见证。
在吉尔吉特有一个中国烈士陵园,巴基斯坦村民自发前去看守、管理,2015年我国领导人访巴时,还特意向两位看守陵园37年的老人致敬颁奖。
过去,由于山土滑坡这条路曾经短暂堵塞。
不过中巴两国很快完成重建,保证了这条“友谊之路”的通畅,而这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或许中国与诸多邻国也像这条路一样,会有短暂坎坷,但最终还是会携手并进、和谐发展,最终共同迎来一片繁荣景象。
参考资料
《写在喀喇昆仑公路重新贯通前夕:天路让未来更美好》 新华网
《援巴筑路队,用生命构筑中巴友谊》 人民网
《自由与荣耀— 1947年印巴分治实录》 拉莱 多米尼克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