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超越内心的主观性客体,是与现实和解的开始

分享至

超越内心的主观性客体,是与现实和解的开始。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客观、理性的部分;另一个是主观、幻想的部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世界的主观体验占据了大多数。有这样一类人,因为别人一句话而感动,于是内心把对方视为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尽管他们只是简单交谈了几句话,在他内心就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了。

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移情心理。他之所以会把一些素昧平生的人当作至亲,是建立在内心对这个人的主观体验上。乃至于后来发现这个人并不理解自己,也并不爱自己的时候,他们所产生的怨恨同样是建立在主观体验上的。

主观性客体的内在状态

关于某人的幻想经验

所谓主观性客体,其内在状态表现为关于某人的幻想经验。婴儿还无法意识到母亲在物理上的存在,婴儿只是觉得母亲是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经验一样。对婴儿来说,关于母亲的幻想经验完全是为了自己服务的。当婴儿觉得饿的时候,母亲就要给自己食物;当婴儿觉得困的时候,母亲就要哄自己睡觉。

凡是自己觉得不舒服、痛苦、难受了,都要让幻想中的母亲来处理。我们与任何人初次见面,也会产生一种幻想经验。我们幻想着对方如何看待我们,幻想着对方能够给我们做些什么,以及幻想着对方拥有怎样的品质、特质。

完成自我需求(功能)的延伸

主观性客体对个体而言,是为了完成某一需求而延伸出来的部分。用形象的比喻就是,在自己身上又长出了一双手、一双眼睛一样。孩子心里面是如何看待母亲的?孩子认为母亲就像是自己的手、脚、眼睛一样,当孩子需要拿东西、走路、以及分辨事物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母亲来完成。

在这里,母亲就像是一个具体的工具,而不是有自己想法、有自己生活的独立的个体。在促进性的环境中,母亲通常都会按照孩子要求行事。孩子的成长的确需要这个阶段,之后才慢慢接受母亲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事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