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寻找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全面展现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公众对广州优质教育案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助力打造广州教育高质量强区名片。
自2014年以来,荔湾区连续三届蝉联广州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2021年在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全区优良率65.84%,全市排名第一;2023年,林凤娥小学在2022-2023赛季中国小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中夺得校园男子组全国总冠军;同年,区青少年宫少儿舞蹈《渔舟悠悠》在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荣获全国最高奖“小荷之星”称号……
近年来,荔湾区五育融合亮点纷呈,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日趋完善,获得国际荣誉73项、国家级627项、省级2606项、市级5111项。11月23日,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第二站走进广州市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名校校长、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聚一堂,齐看荔湾教育如何走好五育融合发展之路。
拓宽“三全育人”新渠道新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
荔湾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锦虹。
作为教育传统强区,近年来,荔湾不断创造富有荔湾教育特色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样态,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荔湾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锦虹介绍,荔湾教育牢牢把握“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动为本”育人方向,拓宽“三全育人”新渠道新阵地,把实施特色教育发展战略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广州市荔湾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广州市荔湾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特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育人水平再提升行动计划,要求“五育融合体系基本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为此,荔湾教育成立体教结合、艺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全区范围内聘请总教练、总指导、教练员、指导教师,设立八大项目艺术团并给予经费支持。在今年11月7日召开2023年荔湾区五育融合推进会上,表彰了2020—2023年五育融合工作先进个人,进一步明确了荔湾区“五育融合”特色教育的工作要求,从而推动荔湾区“五育融合”特色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荔湾教育不断探索区域特色教育的实践模式,各部门、各街道也协力助推,形成荔湾特色教育品牌,构建荔湾教育‘五育融合’范式。”罗锦虹介绍,早在2013年,荔湾区政府与中国教科院签订协议,共建“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荔湾实践基地”。特色教育、生态型德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合作项目之一,得到全国顶尖专家团队的支持和具体指导。
此外,荔湾区教育局联合多个部门成立“奥林匹克少年体育学院”“何香凝少年艺术学院”“詹天佑少年科学院”“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四学院”,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四大文化”实践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三书香”建设,实现德育与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
在荔湾的校园内,艺术、体育、科技、非遗等各类特色课程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据悉,在2018年,荔湾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建设。荔湾区教育局搭建育人载体,擦亮特色教育品牌。
荔湾区林凤娥小学的篮球特色全员运动会。(资料图,南都记者叶斯茗 实习生谭书涵摄)
罗锦虹介绍道,荔湾区教育局坚持17年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坚持17年开展“三书香”读书节活动,举办8届阳光心理节活动。还开展了具荔湾特色的文化活动,实施体育、艺术、科技教育“2+1+1”特色项目。此外,荔湾区教育局常年组织开展如“金兰杯”三棋赛、“致远杯”跆拳道赛、“一中杯”中小学生游泳比赛、“双桥杯”跳绳比赛、“鹤洞杯”体操比赛等以学校冠名的区级比赛。
荔湾重视家庭教育,在201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家家庭教育学院——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中的重要特殊作用,积极构建一个处处可学、人人能学、家家受益的教育生态。开展“荔家美4+N”建设工程,与多个单位联合开展家庭教育“六进”活动和亲子活动,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新领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德育平台。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立足区域和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现实基础,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罗锦虹如是说。
广州市第一中学
着力“院士风范”实践养成,注重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广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1928年建校,先后走出了莫伯治、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姜中宏、蔡睿贤、梁栋材等7位院士和众多社会英才,因此被誉为“院士摇篮”。近年来,一中为国家培养了多位飞行员、军警院校学员,学校亦被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广州市第一中学德育主任郑妍。
广州市第一中学德育主任郑妍介绍,一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红色基因,学校着力“院士风范”的实践养成,在原有“院士·星光”课程的基础上,深挖内涵,拓展外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让一中的优秀校友回来为同学们分享,让“院士之光”照亮一中学子奋斗之路。
姜中宏院士归宁母校,参加广州市第一中学姜中宏校区揭牌仪式。(学校供图)
“课程和活动是我们育人的主阵地,全面育人,努力融合,力求实现课程活动化,活动特色化。”郑妍说。
一中非常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和融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语言文学、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涵养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此外,学校通过特色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以节点活动如成人礼、高考誓师等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以专题活动,如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助力学生特长发展。
广州市第一中学邀请知名校友、亚运短跑冠军陈冠锋回校,带领学弟学妹进行了一节体育深度融合课。(学校供图)
学生自主管理,在一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手机柜,周日晚上,学生都会自觉把手机统一存放到手机柜里,周五放学才会领出来。郑妍说,实践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两步,为此,学校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为重要依托,加强学生干部的遴选和培养,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自主管理的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自控自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最终实现自育自成的成长目标。
广州市第一中学的“手机柜”。(学校供图)
“在促进五育融合的具体措施中,我校注重文化的引领,以课程和活动为具体抓手,以提升实践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突破口,切实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手段的协同配合,教育方式的丰富新颖,真正实现‘家社师生共创,德智体美劳齐飞’。”郑妍如是说。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
让学生在“自牧有为”的土壤中自牧式生长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党总支委员、书记魏智华。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党总支委员、书记魏智华介绍,学校形成了“有为教育”特色品牌,在以智育启聪慧、以体育奠基础、以科技求创新、以艺术赋色彩、以劳动养心智的课程理念引领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自牧有为课程”体系。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老师梁建强指导学生设计水果采摘机器人。(学校供图)
“自牧有为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魏智华介绍,一是“真为”基础性课程,一科用一种色彩寓意学科育人目标与育人特色,如紫色语文、红色思品、绿色实践等。二是“趣为”拓展性课程,分为校本特色必修课程和社团选修课程,校本特色必修课程分为年段课程(低年段羽毛球课程,中高年段足球、人工智能课程)、红色德育课程(“少年军校”“场馆共建”“基地实践”)、主题活动课程(开笔礼、毕业礼两大仪式活动课程,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课程),为学生夯实“有为”根基;社团活动选修课程以“五牧课程”系列——牧正、牧雅、牧健、牧艺、牧创,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三是“智为”研究性课程,以PBL形式(问题驱动教学法)开展,通过设置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用实践的方法去感知世界,探究与理解未来。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学生正在下国际象棋。(学校供图)
“任何一门学科与五育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在任一课程的学习目标设置中,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魏智华如是说。他以研究性课程《茶文化》主题为例,学校毗邻南方茶叶市场,拥有大量茶文化资源,学校以此作为传统特色课程,开发了“茶文化+劳动”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学习资源,以主题项目式学习的形式,研究设计了12个如茶类知识的认识、茶商职业体验、茶文化使者等茶文化劳动项目,学生在对茶文化全面认识的同时,又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劳动素养,使《茶文化》这一主题探究课程融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体。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学生表演的粤剧《跃马靖胡尘》在广州市中小学生戏曲艺术展演获一等奖。(学校供图)
此外,康有为纪念小学自主研发的“智慧康园一体化平台”,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学业水平”“社会体验”“健康生活”全方位,全过程,教师、家长、同学多维度开展评价,真正关注学生五育发展的全过程,让评价可视化。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
“同心圆梦”,突破课程边界“跨育融合”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校长李小田。
在“五育融合”的理念引领下,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尝试抓住语、数、英等各学科的教学,通过德、智、体、美、劳等一育融合一育,一育融合多育,多育融合多育的方式,融合育人。
蒋光鼐纪念小学校长李小田介绍,学校根据“同心教育”核心育人理念,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同心圆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责任担当”为精神引领,纵向从五大领域课程,横向从四大类别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真、善、美、健、实的核心素养。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举办国防教育科技节暨庆祝“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资料图,南都记者马强摄)
在蒋光鼐纪念小学的课堂上,各学科通过创造真实情境,突破课程边界,改变单学科教学思维实施“跨育融合”教育教学。李小田举例道,在课内,学校深挖道法、语文、英语三大学科中的人文价值,教师在课堂上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多学科融合主题化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在课外,学校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如慰问军属和孤寡老人、环保植树、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践行课堂所得。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同学们正在教学楼天台采摘蔬菜。(资料图,南都记者钟锐钧摄)
以劳养德、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启智,学校通过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提高学生劳动素质和综合实践素质。学校通过建设天台小农场,开辟各班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小探究;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劳动体验,如包粽子、叠衣服等。近年来,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实践素养不断提升,学校还被评为广州市劳动特色学校。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学生正在上体育课。
在以体育人方面,近年来,蒋光鼐纪念小学交出优秀的答卷。2021年、2023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的优良率均在100%。李小田介绍,蒋光鼐纪念小学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方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低年段加强柔韧、灵敏素质的培养,中年段加强速度、协调素质的培养,高年段加强力量、耐力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
除了课堂上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学校每天坚持课外“五练”:早练、课间练、午练、课后练、家庭练,进行“技术+体能”组合练习。此外,学校还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三位一体”的比赛制度,让每位学生都有参赛机会。利用班级篮球和足球赛以及全员运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多种多样的体育互动、不同强度的身体对抗,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和互助共赢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健康体魄。
专家点评
荔湾区五育工作成效显著 三个学校的做法都各有特色
游家水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秘书长、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原校长、党支部书记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秘书长、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原校长、党支部书记游家水。
荔湾区在“五育并举”方面非常重视、成效显著,三个学校的做法都各有特色。其中,广州市第一中学利用院士资源、红色资源开展相关课程,以及康有为纪念小学搭建“自牧有为”课程体系,蒋光鼐纪念小学建构“同心圆梦”课程体系,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将“五育”协同、均衡发展;希望媒体以系列化、品牌化的方式,加强学校优秀、先进做法的报道,把荔湾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学校得以学习。
更深入、更具象化地了解荔湾的教育底蕴
胡劲松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劲松。
作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近年来中心聚焦基础教育一线、学校实践与课堂。因此,在关注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件事情上,中心与南都不谋而合。全面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客观要求,五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五育融合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途径。通过本次活动,大家都能更深入、更具象化地了解荔湾的教育底蕴。希望未来教育部门和学校能持续在“融”字上下功夫,将办学理念、特色与“五育融合”有机结合,在比较的视角里发现问题、改进不足。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程安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孙小鹏
摄影(除署名外):南都记者 冯宙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