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那一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长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就在红军主力艰难跋涉于泥泞山路之时,一场党内斗争却悄然酝酿,最终点燃了红军内部对立的火苗,让长征路上的主帅毛泽东历经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当他带领着先遣队在绝境边缘苦苦挣扎,命运的天平也在他脑海中微微摇摆。这一刻,他是选择退缩,任由红色江山从指缝间溜走;还是奋起反抗,在危难中开辟出一条生机?最终,他沉着、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一种境遇下,他经历的,又是怎样一番江山?当黑夜迎来破晓,他又将继续前行多久?让我们走进1935年9月的那一段往事,去看看伟大领袖如何在内忧外患最黑暗的时刻闯过硝烟,打开胜利的大门。
一、红军会师,张国焘酝酿分裂
1935年6月,经过数次苦战,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终于在四川会师。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队伍里洋溢着久违的喜悦。红军的胜利不仅标志着敌我力量对比的逆转,也预示着党和红军的新生。
然而,这个本该属于全体红军的胜利时刻,在张国焘眼中却别有用心。当他打量着红一军衣衫褴褛、严重减员的队伍时,眼中隐隐透着算计的目光。在他看来,这些战士不过是乞丐一般的弱兵,如何能和自己英姿勃发的红四军相提并论?
想到这里,张国焘不禁在心中暗自比较起双方的实力。红四军经过多次战斗,仍有八万之众。而从朱德和周恩来的口中,他已经摸清红一军如今只剩两万人。此时此刻,权力的天平已经向自己倾斜,他必须抓住机会,让红四军取得整个红军的领导地位。
于是,张国焘在几天后便找上了红军另一位首领周恩来,试探性地套问红一军的兵力究竟还剩下多少。周恩来敏锐地察觉到张国焘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便笑呵呵地将问题抛了回去。两人你来我往间,周恩来还是看清了张国焘内心的小九九。
原来,在张国焘的心中,早已经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计划——取代毛泽东,夺取红军的领导权。他认为自己掌控的红四军兵强马壮,正是夺魁的大好时机。一旦坐上统帅的宝座,他的野心就能随之变成现实。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然盘算出千百种权术权谋。
二、密电泄露,党面临分裂
酝酿已久的野心终于在9月9日爆发。这天清晨,张国焘独自静坐在帐篷里,眼中透着志在必得的神采。前几日里他已经私下跟红四军几位首领摊了牌,表示自己有意取而代之,将毛泽东等人赶下台。为了拉拢支持,他还承诺只要夺权成功,必定重用红四军的干部。
这些首领中,以陈昌浩的态度最为暧昧。他在红四军中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张国焘必须先笼络住他,然后再操纵其余人等。想到这里,张国焘拿起笔,在密电上娓娓道来,极力蛊惑着陈昌浩南下响应自己的行动。
电文写完,张国焘手持密码本亲自将其加密。他深知这封信函的威力,一旦被不怀好意的人捡拾到了,自己的阴谋就会化为泡影。因此加密的工作,他不能放心交给其他人。
然而,好事多磨。在电报发出的几个小时后,这个噩耗就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原来在电报经手人的松懈下,这份机密文件被红军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截获。毛泽东迅速意识到,张国焘这个行为等于是要分裂党。一旦他拉拢了红四军南下,红一军的前途就岌岌可危。
当晚,他立刻召集党中央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上众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猜测张国焘此举的意图。毛泽东静静听完所有发言后,终于沉着地做出判断:张国焘这个行为等于是要分裂党,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制止他的所作所为。
三、软禁红军首领,张国焘依然我行我素
9月15日,奉命前往张国焘大帐的朱德和刘伯承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被五花大绑。原来得知密电被发现,张国焘早已讲好了借口,要把这件事栽赃到朱德和刘伯承头上。于是他命人将二人拘押,然后在军心动荡之时以朱刘“叛变”为名,制造了一场所谓的“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