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司令范绍增起义后,他心爱的7个娇妻如何处理?中央是何态度

分享至

上世纪90年代,抗战剧《傻儿司令》火爆一时,主角“樊哈儿”梳着中分,幽默风趣憨态可掬,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鲜为人知的是,“樊哈儿”的原型,其实是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川军军阀——范绍增。

范绍增

从绿林“袍哥”起家开始,范绍增在国军中青云直上,一路做到司令的位置,屡立奇功威名赫赫,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弃暗投明接受中共收编,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一直活到83岁寿终正寝。

年轻时候的范绍增利用军阀的垄断地位,黑道白道都混得开,通过鸦片和吗啡生意大赚了一笔,坊间甚至传闻他先后有过40余位妻妾。

那么,在率部起义改换门庭之后,这些妻妾子女他是如何处置的呢?

曾经和蒋介石私交甚密的他,为什么最终愿意放弃荣华富贵,死心塌地追随共产党呢?

范绍增的迷茫童年

1894年,范绍增出生于四川一个乡绅家庭,一大家子书生门第知书达理,偏偏他天生顽劣不喜读书,动不动就从私塾溜出去惹是生非。

因为范绍增原名范海亭,祖父便宠溺地唤他“海儿”,当地口音听上去很像“哈儿”,又因为他厌学贪玩傻头傻脑,“哈儿”的叫法就慢慢流传开了,后来连蒋介石、孔祥熙等人见他时,也称呼他为“哈公”。

家境富裕的范绍增从来不缺零花钱,缺乏管教的他一度沾染上赌博的恶习,范家老太爷火冒三丈,棍棒惩戒也毫无作用,气得要活埋他,所幸大家伙一块求情把他救了下来。

放荡不羁的少年时光,使范绍增的身上少了些书生气,却为其后来闯荡江湖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人说,了解袍哥会,是了解四川近代社会的必修课。

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哥会的名字就出自这里,又被称作哥老会,与青帮、洪门并列三大民间帮会,带有强烈的反清色彩,在民国年间四川的成年男性当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内部通用的江湖黑话,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四川方言里。

踏上军旅 为国征战

范绍增不爱学习,但是经常跟着外公去茶馆听评书,对仗剑走江湖的侠客生活醉心不已,17岁时,恰逢大竹县的哥老会招人,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开始投入到反袁运动当中。随着反袁运动的失败,大头领殒命,胆大心细的范绍增被推举为新的首领,带着大伙上山做了土匪,劫富济贫招兵买马,队伍日渐壮大,鼎盛时足足有七八百号人、四五百条枪。

1923年,范绍增率部投奔川军军阀杨森,担任第四师第八旅旅长。在此期间,范绍增与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结识,通过走私鸦片和制造吗啡,发了一笔不义之财,斥巨资建造了重庆第一豪宅范庄,并在其中金屋藏娇,养活着一众妻妾老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