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抗洪牺牲,他留下的几件遗物让人唏嘘流泪

分享至

阅前提示:本故事为真实历史,请理性阅读

1993年1月30日是农历正月初八,按民间习俗春节还没有过完。

这天晚上九点十分,赤峰前往大连的77次特快列车准时从赤峰站发车,车上满载着还沉浸在过年喜悦中乘客。

第二天早上七点二十六分,77次特快开到新民境内一个无人看守的平交道口,列车司机突然发现前方一辆大客车正向铁道驶来,准备抢道通过铁路。

77次列车这时的时速为95公里,列车司机眼见两车就要相撞,吓得一面鸣笛一面采取紧急制动。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那辆客车核定载客为六十人,却超载34人共有乘客94人。

严重超载使得客车既不能加速通过,又不能在冲上铁道前刹住车,就在客车进入铁道的时候,重达850吨的列车一头撞上了客车中部。

在一声巨响中,客车被撞为两节,车上的乘客瞬间血肉横飞,人体内脏和残肢四处散落。

太惨了,等救援人员赶到时,无不被现场的情况惊得面容失色。

新民属沈阳管辖,沈阳市政府得知情况后,副市长张鸣岐立即带人驱车赶到现场指挥抢险。

张鸣岐出生在沈阳一个中高层干部家庭,他父亲在1960年代初当过沈阳的副区长。

张鸣岐1981年从工厂出来后,一直在市上和省上工作,他在省政府任副秘书长时主管的就是交通。

那个时期张鸣岐经常不分寒暑,抽时间去和交警一起站岗,体验基层交警的辛苦,有次他因赶时间送外宾违反了交通规则,事后他马上到交警队做检讨,以身作则表达对交警工作的尊重。

张鸣岐并非第一次到现场处理新民这样的重大交通事故。

1989年春节前夕,他就到现场处理过一起火车和客运汽车相撞的交通事故。

这次事故发生在阜新清河门铁道口,事故造成80多名外地打工者遇难。

张鸣岐对事故受害人及家属做了妥善安置和善后处理,给了活着的相关方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

尽管有以前的经验,张鸣岐看到新民交通事故的惨状,还是和同事一样流下了不忍的泪水。

他在组织救援的同时,特别叮嘱救援人员,要尽最大可能让遇难者完完整整地走。

现场的人听了张鸣岐嘱咐都很动情,他们感到张鸣岐看重的并非官场规则,而是和受难者家属有实实在在的共情。

有这样的领导主持救援工作,救援人员都更加尽心尽责。

新民特大交通事故共造成59人当场死亡,10名重伤者中有六人送医后不治身亡,还有25人受轻伤。

在处理善后的工作会议上,张鸣岐首先询问每个死者家属能得到多少赔偿,主管人员的回答让张鸣岐顿时怒形于色。

“2000元!一条人命才值两千元!”张鸣岐吼了起来。

其实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300多元,2000元并非像现在人眼里那样低得令人发指。

只不过在张鸣岐看来,2000元的赔偿,对遇难者的家属仍然算是第二次伤害。

开会前,张鸣岐已经了解到,出事的客车在25天前投了公路旅客意外伤害险,由保险公司理赔,遇难者得到的赔偿再怎么也不应该只有两千元。

见张鸣岐发火,再没有人敢用2000元的赔偿来敷衍遇难者家属。

最终每个遇难者家属得到了一万六千元的赔偿,伤者也在经济上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照顾。

以当时的物价水平和普遍收入情况来看,一万六千元是一笔能让死者家属得到安慰的抚恤。

就在这年冬天,张鸣岐从沈阳市政法委书记的职位上,调任锦州市委书记。

当时东北的国企普遍陷入亏损境地,国企工人面临大面积下岗的困境。

张鸣岐一上任,就把为国企解困,为下岗职工解决工作问题当作第一要务。这种态度和他在处理交通事故中以民为本的信念一脉相承。

张鸣岐深入任地国企了解企业的具体困难,向困难国企推广国企成功脱困的经验,又制定政策扶持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推动夜市经济发展,为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就在张鸣岐尽心尽责为锦州百姓服务的时候,锦州百姓谁也没有想到,到任不到一年的张鸣岐会在一场洪水中殉职。

如果不是张鸣岐离开正常的本职岗位,主动冲到洪灾第一线,这场洪水本来不会对张鸣岐造成任何伤害。

锦州发生严重汛情的时候,张鸣岐正在兴城出差。

他听到汛情,于7月13日风风火火赶回锦州指挥抢险救灾。这个时候锦州地区的汛情已经相当严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