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进入北平那一天,红旗插遍了“华人禁止入内”的东交民巷

分享至

一、东交民巷:百年国耻的缩影

1860年10月24日、25日,英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确认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有效,而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第一条分别约定:英国、法国驻华公使可以常驻北京。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前,外国使节在北京最多只能停留四十天,而他们的居留之处,就是位于东江米巷的四译馆。

四译馆以前只接待来自安南、缅甸、朝鲜、蒙古等几个有限藩属的使者,自从《北京条约》签订后,东江米巷陆续搬进了许多帝国主义的使节,伴随着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使者,还有拿着洋枪洋炮的外国兵。

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位于东江米巷西侧的醇亲王府;法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西侧的安郡王府,不久之后又搬来了美国公使和俄国公使。

签订《北京条约》

这只是刚刚开始,在之后近40年的岁月中,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荷兰、日本等国的使馆陆续驻扎在东江米巷,若干座兵营和教堂也拔地而起。

这个所谓的“外交区域”,渐渐变成了帝国主义密谋瓜分中国的渊薮,那些貌似神圣的铁皮大门后面,不知藏匿着多少丑陋、罪恶、贪婪、野心。

东江米巷的位置有多中心呢?就在英国使馆西墙外,隔一条街就是天安门,当时进了天安门就是紫禁城,吏部户部礼部宗人府全在天安门前面。

天安门对下来还有一个门叫做大清门,那是清朝皇帝娶正妻,就是皇后抬进来那个正门。所以东交民巷里的洋鬼子们围观过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帝娶老婆。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东交民巷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就在皇宫边上,是紫禁城之外的紫禁城,是当时中国另一个权力核心。

1900年以后的东交民巷使馆区

从1900年之后,它的权力甚至比紫禁城里的皇帝更大。从1860年往后的几十年岁月里,“东江米巷”逐渐改称为“东交民巷”。

1899年反帝反洋教的义和团运动遍及京津,1900年6月20日慈禧太后以为“民心可用”向英法等十一国宣战。随即约十万义和团拳民和清军包围了东交民巷。

对东交民巷的围攻整整持续了56天,原本仅有几百名各国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根本不是大批清军和义和团的对手,而且围攻一方切断了东交民巷的水源和食物供给,清军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就能把这条小巷连带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

但是慈禧太后反对列强的决心并不坚定,她所希望的只不过是以东交民巷里的外国人为人质向直逼京津的数万八国联军讨价还价而已。

因此,对东交民巷的围攻断断续续,打打停停,活脱脱一场闹剧,成了老百姓的笑柄。

帝国主义军队在东交民巷抵抗清军和义和团进攻

当时京城有民谚称“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意思是攻打东交民巷的行动完全是白搭。

更让人愤慨的是,在义和团围攻的同时慈禧还派人给东交民巷里的敌军送去蔬菜和西瓜,希望他们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

8月14日,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东交民巷解围,在遭到围攻期间,使馆区内的人员死亡66人,受伤近200人,而清军和义和团民众的伤亡在5000人以上。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对全城实施了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东交民巷附近的官署和仓库被劫掠一空,1901年,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性质最为恶劣的《辛丑条约》。

根据《辛丑条约》,整个使馆区都被划为外国人的领地,使馆区覆盖整个东交民巷之外,北到东长安街,南起东城根,西至东交民巷西口,东到崇文门大街,是原来东交民巷区域面积的20倍,其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甚至不允许中国人进入。

帝国主义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光英国人在使馆区的兵营,其面积就是今天盖在兵营原址上的国家博物馆的两倍以上。

使馆区的行政管理权完全归各国使馆,在北京城飞扬跋扈的各国公使占山为王,肆意对东交民巷内部重新命名,例如将东交民巷改成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台基厂街改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交民巷东口改成“大和街”,兵部街改叫“委民微支路”…………

帝国主义者在整个使馆区四周建起了一排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派驻军队防守,使得使馆区俨然成了一个独立国家。

日本帝国主义者无不嘲讽地说:峻峭奇拔之使馆炮垒,隔一道而与雄大古雅之皇城相对峙,真绝妙之配合,世界第一奇观也……

如图堡垒的东交民巷大门

使馆区的外墙上醒目地贴着“华人勿入!”的字眼,而从使馆区的兵营整日传出阵阵呐喊和厮杀声,仿佛提醒着经过的每一个中国人:这里是一个列强留给中国作为纪念的伤疤!

二、清朝灭亡,东交民巷的特权却没有灭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媚外卖国,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灭亡了,然而,东交民巷的特权和地位却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是因为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正式总统之前四天的1913年10月6日就已经向列强承诺:“所有前清政府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

在收到袁世凯的“投名状”之后,在东交民巷内的各国公使一致支持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对这些骑在中国人民头上吸血的魔鬼自然感恩戴德。

中日代表签订《二十一条》

1912年,在东交民巷的各国使节共同成立了“管理使馆界事务公署”,公署在19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行,由“公署常任秘书”作为这个机构的实际负责人,负责使馆区的日常行政管理。

英国人托马斯于1914年到1938年长期担任公署常任秘书,实际上他就是这个“法外之地”的土皇帝。为了投桃报李,也为了给自己称帝赢得外国支持,袁世凯授意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立即承认了这个公署。

但是,帝国主义的野心和对中国利益的索取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1915年5月称帝前夕,袁世凯派出代表在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出卖山东主权的《二十一条》,将原属于德国的山东厂矿、铁路、商埠的权益交予日本。

《二十一条》曝光之后,举国哗然,从北京到上海,从汉口到福州,各地纷纷爆发反日游行,要求政府不承认《二十一条》,这一事件间接成了四年之后“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袁世凯与各国使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分赃的凡尔赛和会上,帝国主义不仅拒绝中国政府关于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更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来,北京各大高校的爱国学生群情激奋,5月4日,大批爱国学生在天安门集会之后沿着长安街从外国使馆区前走过,并向外国使馆递交了抗议书。

那些青年学生是多么希望冲进这座象征着帝国主义强权的堡垒,让无耻的列强感受一下中国人民的怒火!

他们不怕那些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这些大鼻子人再多也不过几百人,而参加示威的学生、工人、商人有好几万。

但媚外卖国的北洋政府害怕事情闹大,出动了大批警察和军队阻拦在使馆区前,伙同外国军队阻止示威者接近外国使馆,不许人们进行正义的示威。

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队伍聚集在天安门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