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核工程”)总承包的“华龙一号”首个批量化建设项目——漳州核电1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顺利完成,标志着漳州核电1号机组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该机组预计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首个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了我国核电跨越式发展。作为“华龙一号”研发、设计牵头单位和首堆示范工程总承包单位,中核工程不断推动华龙系列型号技术更新迭代,推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工程创新优化,用创新拼搏擦亮这一“中国名片”。
坚持创新驱动 提升核电站综合能力
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中核工程秉承持续创新优化的理念,以不断提高“华龙一号”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为目标,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从强化和完善“华龙一号”主要的创新设计特征、提高单机组功率、提高机组可利用率、优化系统设计方案和配置、优化布置和土建结构设计、提高设备国产化率、优化电厂运行性能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华龙一号”型号技术迭代升级,提升核电站的综合能力。目前,漳州核电1、2号机组已累计完成近200项设计优化,包括反应功率提升改进、燃料管理策略改进、抗大飞机撞击设计优化、余排系统改进、通风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综合优化、电厂集控运行优化等,有效缩短了工程建设工期,在机组建设成本和全寿期运行维护方面预计可产生约40亿元的综合效益。
除了型号技术、设计创新外,中核工程还充分吸收福清、卡拉奇等项目建设的经验,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工法创新。反应堆厂房“开顶法”施工、钢衬里模块化施工建造、PCS支架整体吊装施工技术、主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预埋件机器人焊接等一批工法创新,进一步提升施工的安全、质量,也使得漳州、海南“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不断刷新“华龙一号”施工速度纪录。
科技自立自强 擦亮“中国名片”
作为我国独立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实现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并获得700余件专利、120余项软件著作权,实现核电技术与设备的独立自主。
在推进“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中核工程始终牢记独立自主这一战略基点,联合多个科研院所、设备厂家,以敢闯敢拼敢试的心态,连续攻克了多项技术与设备难题。实现了国产DCS平台首次应用于核电机组、反应堆冷却剂主管道焊接设备首次采用国产焊机进行焊接等一系列国产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应用,使每一座批量化建设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都是一张全新的“中国名片”,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后续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在目前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随着批量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核工程将进一步发挥总承包业务模式优势,开展一系列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带动关联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国产化替代,提高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核能产业链,全面推进产业链独立自主。
创新、拼搏 推动核电技术升级
从秦山二期到“华龙一号”,这不仅是从二代机型到三代机型的突破,也是中国核电研发与工程建设者30余年的奋进之路,它凝聚着几代核电工作者的心血和梦想。
数十年磨一剑,“华龙一号”这座核电里程碑承载着核工业人强核报国的心血,也传递着“星星之火”的红色信仰。从30万到60万再到百万千瓦级自主核电,中国核电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并努力向“领跑”的跨越。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叠加的发展机遇,中核工程将继续以创新拼搏擦亮“华龙一号”这一“中国名片”,不断推动我国核电型号技术升级,为实现核电技术“领跑”世界不懈努力,为实现核电强国梦不懈奋斗。
数据来源:中核工程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7日 14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