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然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训
由海清领衔主演的现实催泪电影《我本是高山》近日在各大电影院点映,该电影是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这是一个坚毅的女人带领一百多个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相信在影片播出后,会有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主人公张桂梅和她那激励人心的感人事迹。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 ”这句话出自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一位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乡村教师。她身躯瘦小,脸庞沧桑,但目光坚毅而执着。40多年来,她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主战场,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从小她就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1974年,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后成为中甸林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1988年她考上了丽江教育学院(今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于中文系,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毕业后她随丈夫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1996丈夫因癌症去世,这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离开了让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大理,来到了丽江山区,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无私奉献,行善助学
1997年,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立即住院治疗。可张桂梅的全部积蓄在丈夫生病时已经花完,根本无法负担自己的医药费。于是在华坪县父老乡亲们的帮助下,帮她凑齐了医药费,痊愈之后,张桂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来报答乡亲们。
于是张桂梅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教学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注意到每个班级中男生的数量明显多于女生。而且,有些女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联系,有的选择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因家人为了换取彩礼而早早嫁人。张桂梅认为,如果这些女孩子能够有一个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她们便不会辍学。而如果她们辍学,她们的后代很可能也会重复她们的命运。因此,她立即决定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旨在让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并彻底打破贫困在低素质母亲与低素质孩子之间的恶性循环。张桂梅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这些落后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摒弃恶俗陋习,必须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让他们走出大山,见识山外的世界。
2002年,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在延续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之下,最终如愿以偿。2008年,在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了起来,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
办学的道路是充满挑战的,学校建成初期只有一栋孤单的教学楼,其余的基础设施一概没有。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食堂,也没有厕所,更没有保安。每天晚上,张桂梅和女教师们睡在由教室改成的宿舍里,陪伴学生们过夜。男教师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单的床铺,轮流值守。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张桂梅却坚定地相信教育之路的艰难是必然的。她相信这些难关只是暂时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最终都能克服。她不断地鼓励在校师生,同时进行学生家访。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勇担重任,爱生如子
张桂梅校长的家访路也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程。她独自穿越蜿蜒的山路,曾因过度劳累而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甚至两次肋骨骨折。然而,她却从不言弃。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进行家访,但几乎每个学生的家里都还有一段需要步行的小路。曾经,张校长步履轻松通过那些艰难的路段,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她需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走过。跟随张桂梅进行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深有感触地说:“张校长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张桂梅校长曾经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走访了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和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访问了39个农村学生的家庭。
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张桂梅校长已经走遍了丽江各地的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了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总行程达到了11万余公里。张桂梅校长把1804个贫困山区的女孩送出了大山,送进了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了100%,今年高考又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共有159人参加高考,17人取得600分以上,70人超过一本线,本科上线率达94.3%,其中:理科最高分为651分,文科最高分为619分。然而,张桂梅校长并不满足于此。尽管身体状况堪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她坚信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因此,她不辞辛劳地工作着,用她的坚持和热情,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点燃了希望之光。
在她的任教期间,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她为贫困学生和学校的简陋条件出资出力,发挥了老师和母亲双重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学生们的成长。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大山,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并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由于过度劳累,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她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即使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不退。她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001年她还担任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园长,无私地照顾着54名孤儿,将他们视如己出。她始终秉持着勤俭节约、无私忘我的精神,为了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不惜付出一切。在她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得以成长,而她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
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代相传。她前前后后为山区的孩子们、为慈善和教育事业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给她治病的钱,她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丹心热血,大爱无疆
银丝如雪,在日月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张桂梅的标志,也是她辛勤付出的见证。她的丹心热血,如同沃土一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花,使之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她的故事让无数网民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圣者渡人,张桂梅便是这样的一位圣者。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她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用她的爱心和信仰,改变了许多穷困人家孩子的命运。从她那寸寸青丝到白发苍苍,从未改变的是对山区学子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张桂梅恰似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命运置她于高崖,她赠人间以芬芳!
她用无私的奉献,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进而帮助一个个家庭走出了困境。张桂梅的事迹让人热泪盈眶,不仅因为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还因为她激发了人们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的敬意和感怀。致敬张桂梅,也是致敬每一位灌溉桃李的教师。我们相信,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他们看似普通平凡,却无比崇高。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奉献,温暖了每一位学子的心灵,为社会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社会不该,也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
张桂梅所获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2]、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