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分享至

前言

明朝的科举很有意思,开了又停,停了又开,断断续续搞了两次,期间间隔了二十多年,直到洪武三十年才正式确立科考的地位,从此有序地进行。

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按理说国家建立之初最缺的就是人才,如果不开科举,那么大明朝的人才从哪里来?难道就吃老本,靠着一些老人?

而这些老家伙基本都是武将,让他们开疆拓土倒是没问题,但说到治理国家,造福一方百姓,他们就算是有心,恐怕也无力吧。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知,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官员缺员严重。因此他在第四年就开设了科举考试,希望解决官员不足的问题。

一、三筐稻谷的殿试

当年的殿试地点定在明朝的太和殿,这座殿堂气派非凡,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太和殿高踞在南京城中心,与其他重要建筑遥相呼应,体现了大明王朝的鼎盛与昌明。殿试这天一大早,太和殿门口就挤满了殷切期待进殿应试的贵族学子。

他们家世显赫,衣着考究,个个胸有成竹,满怀对官场的憧憬与向往。这些考生预备已久,都打算在皇帝面前一展文采,争取一个功名富贵的好官职。

正殿内,朱元璋肃穆地坐在龙椅上。他身穿黄色龙袍,头戴凤冠,神情十分严肃。朱元璋年仅30多岁,已然成为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每个举动都关系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朱元璋的身边站着数名心腹大臣,其中就有朱元璋多年的心腹谋士刘伯温。刘伯温从朱元璋还是个贫苦学子时就追随左右,如今已是一位朝中大员。

然而刘伯温此刻却在一旁开始叹气,因为他能感受到朱元璋那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怒气,今天这情况不死几个人怕是难以善终了,也不知道是哪个幸运儿得此殊荣。

“进来吧。”朱元璋淡然道。他的声音不大,却通过殿内特有的回音传遍每一个角落。

几名身着锦衣的侍卫推开厚重的殿门,殿外一百余名考生整齐劲装,鱼贯而入,有序地在两排座椅前落座。这些考生都是通过层层考试才进入殿试的佼佼者,个个志得意满,蓄势待发。

朱元璋面带微笑,缓缓环视殿内:“朕今天设下一个稻谷题,看看诸位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以及治国方略。”他的声音沉稳而从容。殿内的考生们闻言色变,都没有想到这最后一关会以稻谷为题。

话音未落,几名身材魁梧的太监抬进三个大筐,缓缓放在朱元璋龙椅面前。三个筐子形制完全相同,但稻谷的质量明显有差异。太监们向朱元璋恭敬地躬身,然后退到一旁站定。

朱元璋缓缓招手道:“来,每人取一小把稻谷回座,仔细观其质量,然后一个个上前回答。不必拘泥形式,就说出你们的真知灼见。”

考生们面面相觑,都没有想到皇帝出的最后一题竟是这般简单的稻谷。他们一个个便衣走上前去,从三筐稻谷里各取了一小把回座,然后揣摩着皇帝的用意,仔细查看手中的稻谷。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考生们查看稻谷发出的轻微簌簌声。

第一筐稻谷颗粒饱满,整齐厚重,看上去品质上乘。第二筐稻谷则颜色发黑发霉,散发出一股霉变的气味。第三筐稻谷中间混杂了其他杂质,甚至有着糠粃和草籽。

考生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猜测这三筐不同质量的稻谷代表的含义。他们揣摩朱元璋的用意,却一个个都是一头雾水。

第一个上前回答的考生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神机妙算,大智若海,以稻谷为题,考我们应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力,以及治理国家的方略眼光。

第一筐稻谷想必产自富庶之地,质量上乘,显示了我们大明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第二筐稻谷发黑发霉,储存不当所致,仓廪系统出现了问题,预示着边远地区可能出现灾荒。

第三筐稻谷掺杂杂物,显示了仓库管理混乱,存有失职之处。臣等若得官职,必当时刻体察民情疾苦,监督地方官吏严格管理仓廪,以确保百姓饱食衣暖,国家昌盛富强。”

这个考生的回答让在座许多文臣都纷纷点头,认为他立意明确,回答妥帖,既显示了他深谙民生之道,又表达了治国经世的抱负与办法,可见非常合格。

第二个考生更是滔滔不绝,把他关于稻谷的种类、选种方法、肥料施用、病虫防治、收割储存等方面的知识都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显摆自己的学识渊博。他的长篇大论让许多考生忍不住暗暗羡慕,也觉得他必会得到皇帝的嘉奖。

第三个考生则侃侃而谈起怎样调整农业税收,平衡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长篇文章,引经据典,目空一切。

一个个考生你言我语,都在发挥他们的口才与学识,自视回答非常出色。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场面热烈非凡。考生们都觉得自己表现优异,把握住了皇帝的考题要点。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色却越来越难看。等到最后一个考生回答完毕后,他缓缓站起身来。

二、朱元璋的审视

“你们这些读书人,就会空谈祖宗!”朱元璋目露怒色,语气严厉。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考生和在座大臣都被朱元璋的一怒惊得面无人色。刚才还热烈讨论的场面一下凝固成冰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