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儒

分享至



董仲舒: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董仲舒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按说,他在汉武帝时将儒学推上了最崇高的地位,怎么说也是宗师级的人物,可他却连个“子”都没混上,有孔子、荀子、墨子,连宋代的朱嘉都称为朱子,而这董仲舒却一直被叫作董生,没见有人以董子相称的,悲哉。

董仲舒身上最醒目的标签就只有一个,那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如“天人感应”等名词,虽然也听说过,但能一探其究之人是少之又少,至于他的生平,做了哪些官职,结局如何,我想,知道的人怕是不多。

他肯定是儒学大师,不然不会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之青眼,更不会通过他的鼓吹,让武帝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为汉之国策,但却也正因为如此,使人们觉得这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摧残,不但将儒学看作是维护皇权的帮凶,而且也同皇权划上了等号。



就是这样一位国师级的儒学大佬,怎么也应该如明之姚广孝,在朝堂上有显赫的地位,就如同《西游记》中车迟国中的那几位大仙一样,可以呼风唤雨。

但实际上董仲舒却并没有享受到如此之待遇,可以说,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如果说有,那也仅仅是在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

董仲舒,广川人,即今河北衡水市,西汉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在景帝时任博士,武帝时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后,他担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又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年75岁逝世,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怎么说董仲舒也是个大人物了,但在正史中,既无他家族的介绍,也无他少时的经历,连他的“字”都没有,就如同唐代诗人孟浩然一样,这个就有稍稍有点奇怪。

从上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长时间中并不是在中央朝廷任职,而是担任渣渣封国的相,可见他并没有受到重用,不过死后得还是得到了武帝眷顾,我们从他下葬的地名也能看出,“下马陵”,大小官员经此必须下马之地,也算是武帝对他的尊崇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