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乌江功臣,对上级不满逃离八路军将被枪毙,毛主席:不能杀

分享至

在红军长征之中,有一位来自江西的英雄连长,在整个长征过程之中,他一直担任着连长的职务,参加了许许多多非常重要的战斗——强渡乌江天险、血战娄山关、突破腊子口……

这样英勇无畏的英雄,没想到在抗战爆发之后,竟然选择脱离八路军的队伍,气得彭德怀差点拿枪毙了他。

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何在关键时刻做了逃兵?最后结局如何呢?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为了促进全民族抗战,中共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3个师。后来红军番号被取消,改为了国民革命军。

这是中共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做出的重大让步,因为部队的编制减少,很多中共部队的高级军官都被降级了,甚至是连降几级。

比如林彪后来当了师长,贺龙当上了师长,徐海东当上了旅长,不少红军营长和连长,都变成了战士。

有些战士后来在抗日的战场上牺牲了,可惜牺牲时没有恢复将领的身份。

对于这次降级,中共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是时局所需,也知道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日军。

但是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杨上堃开始有了不满。

杨上堃是江西兴国人,出生于1914年。

他念过私塾,因为父亲早逝而不得不辍学。1931年,年仅17岁的杨上堃毅然决然参加了红军,杨上堃的哥哥也是一名红军战士。

杨上堃有文化,组织重点培养,很快就被任命为红1军某部的青年干事,还送他去了彭杨步兵学校学习。

从学校毕业之后,杨上堃很快就升任连长,当时的他还不到20岁。而就在这个时候,杨上堃的哥哥牺牲在了第五次反围剿之中,让杨上堃十分悲痛。

战争形势一日一变,杨上堃无法为哥哥好好处理后事,就不得不立刻率部离开了中央苏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杨上堃的连队是先锋团红4团的先头连,在艰难的条件之下,他率部屡次顺利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1935年元旦拂晓,杨上堃带着16名战士乘坐着一艘小木船,在工兵、炮火的强攻掩护之下强渡乌江成功。

他骁勇善战,出奇制胜,抢占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为后来部队打下坚实的登陆基础,随后整个二连全部过江,直奔敌人的阵地,一连拿下了好几个山头。

当时二师政委刘亚楼在《渡乌江》之中这样描述杨上堃的二连:一个猛追敌人三个团,一直追到了猪场,敌人受创之后朝着猪场逃窜,而杨上堃连一点喘气休整的时间都不给他们。敌人三个团鸡飞狗跳,什么装备行李公文通通不要了,拼命往遵义逃窜。

在后来的腊子口战斗之中,红四团面对险峻的地形很是犯难,前进的路只有一条,两边好几个碉堡,站在路上可以清晰看见碉堡射口的枪管,每一个碉堡都是重兵把守。

杨上堃的二连接到任务,配合兄弟部队一起渡过腊子河,从侧面的悬崖峭壁上走出一条路来。兄弟部队从正面对敌人展开猛烈进攻,麻痹敌人,杨上堃则带着勇士们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悬崖顶,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敌人全部溃散。

这一场战斗之后,杨上堃连出尽了风头。

因为杨上堃的表现太过突出,林彪、聂荣臻、刘亚楼等人都记得他,对她赞不绝口。甚至是毛主席、彭老总都很快记住了这个骁勇善战的“小老虎”。

杨上堃一直就是个直性子,在渡湘江的时候,因为博古和李德脱离实际的指挥,战士们伤亡惨重。杨上堃是这场战争的幸存者,眼睁睁看着战友们白白送死,他的心中对博古充满了怨气。

一直到后俩毛泽东去的了红军的指挥权,杨上堃才从这种负面情绪之中走出来。杨上堃年轻,血气方刚,有时候确实容易冲动,缺乏深思熟虑。

抗战开始之后,杨上堃调任八路军115独立团一营营长,并且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