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邱志荣 | 人民的浙东运河

0
分享至

编者按

2023年11月17日,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志荣在参加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地理学会主办的“首届‘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研讨会”上作“人民的浙东运河”发言。现予刊录,以供同仁参阅。

参加“杭州倡议”发布仪式

人民的浙东运河

邱志荣

2023年11月7日

“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2500多年来浙东人民惨淡经营,代代不息,建设了举世闻名的浙东运河。

一、人民创建运河伟业

(一)水运千秋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侵过后的山会平原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山会平原多为南北向的自然河流。至公元前五世纪初,越王句践即位,越部族的生产活动中心已从“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的南部山区,进入山北的一系例冲积扇地段。“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舟楫是主要交通工具。越族人民在春秋时期建成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

“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之后,马臻筑鉴湖(140),“境绝利溥,莫如鉴湖”;贺循建西兴运河(300年前后);历代建海塘(莫原所始);汤绍恩建三江闸(1536)运河水系更趋完善,“有风则帆,无风则纤,或击或刺,不间昼夜”。浙东运河源远流长,历史发展形成了系统水利水运工程。在这其中人民群众是运河创建的主体,是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当代浙东运河定图

(二)水工绝技

浙东原本“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运河建设困难重重。“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是地理环境和运河水工技术中的斗门、水闸、堰坝、堤塘等最形象的描述,反映了浙东地域特色。

(三)卓越文化

1.思想传承

大禹治水精神影响深远,《浙江禹迹图》有禹迹209处,浙东运河沿线的杭州、绍兴、宁波有88处,占全省42%禹迹;之后,传承的胆剑精神,王充思想、阳明心学、浙东学派为世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称“鉴湖越台名士乡”。

2.文化艺术

越国的诗歌《越人拥楫歌》《越王夫人·怨歌》、汉晋名士、唐诗之路、宋明风韵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杰作。

3.独特的民俗风情

如舜风长存、孝德文化、亲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祭祀文化。

绍兴是越文化的源头,历史悠远,文史鸿深,因此也被文化比较而誉为“浙江的罗马”。

二、人民守护运河古今

(一)自信自觉

清·嘉庆《山阴县志》:“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即一楹一石,亦必爱惜而表彰之,岂徒矜佚闻而供吟玩哉!”

绍兴环城河整治、运河园建设与保护,萧山湘湖三期,宁波三江六岸等保护工程,都倾注了政府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2.民间捐修运河纤道

2014年6月22人,争取浙东运河申遗与成功,是浙东人们的自信与担当。

(二)风光依旧

1.白玉长堤

浙东运河风光如画,著名的纤道桥、八字桥、太平桥、荫毓桥、融光桥、迎恩桥等是桥乡之奇观;民谚云:“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写尽五湖四海;广宁桥,桥洞圆,圆如镜,照见山会两县。”而如柯岩、东湖、吼山,都是运河建设留下的采石山水园林。

2.清水长流

“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水河道,全民参与,河长制,长效管理;浙东引水工程,实现浙东水利一体化。

3.1995年河道清草

3.生机盎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运河绿带园林、景观密布,呈现生物多样丰富性。

(三)金色名片

浙东运河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世界文化遗产。

4.运河园景观

三、人民共享运河幸福

(一)舟航之利

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浙东运河是保护最好仍在活态使用的运河水运、文化、生态河道;区域水上旅游方兴未艾,全域游线正在规划。

(二)宜业宜居

5.绍兴迎恩门水街夜色

名城、名县、名镇、名村,遍布,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水城可谓镶嵌在浙东运河上的璀璨明珠。唐代元稹用“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如今“全长101.4公里、涉及21个镇街的运河流域,更是以占10%的市域面积,生产了占全市20%的地区生产总值,滋养了占全市30%的人口,使这里成为了全市经济最繁荣兴旺、生活最幸福安康的地区。”

(三)永久辉煌

浙东运河在古代“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今天的浙东运河两岸,纤道宛延,古风犹存;酒香满路,风光无限;河海相连,工商并茂;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新容旧貌,相得益彰;文旅融合,前景远大。千古名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并作“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最新指示,这既是对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为今后浙江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感恩之心,牢记嘱托,守正创新,关键是要继续“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让人民群众更多参与,让沿运区域文化更好的融合,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

6.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杨伊帆

审核:戴秀丽

总期:715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推广绍兴水文化,学术交流平台
335文章数 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