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将失控?芯片领域中国如何弯道超车?一文讲透中美贸易战

分享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瓜分了80%以上的世界经济增量,实力突飞猛进,彻底拉开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很显然,两国对自己持有的份额都不满意。

从2018年互相加征关税开始,中美贸易战打得如火如荼,军事摩擦时有发生,民众舆论沸腾,对抗情绪爆棚,一丁点火星,就能引起两国的轩然大波。

山雨欲来风满楼,全世界都在担心中美冲突走向失控。

但在笔者看来,说中美关系失控还为时尚远,现在还没有到彻底翻脸的那一步。

原因也很简单,舆论喧嚣的背后,美国政治精英们另有打算,他们的核心目标并不是打垮中国的工业。

和中国打贸易战,这属于是互相伤害。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美国本土又产业空心化,没有“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美国民众优越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贸易战不可能将中国工业完全打垮,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点,美国政治精英们心知肚明。

但是,遏制中国发展又是必须的,纵观世界历史,老大与老二和平共处的时间屈指可数,激烈斗争才是常态。

美国政治精英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两个:

1,一定要阻止中国进行产业升级,阻止中国抢占美国控制的高科技产业,高科技意味着高利润,美国正是依靠高利润产业才维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

2,一定要阻止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海外市场是西方企业的禁脔,只要海外市场依旧控制在西方手里,以世界的一隅,中国必败。

只要这两个目标实现了,中国就会被遏制在东亚大陆之内不得动弹,永远挑战不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因此,除了贸易战互相伤害之外,美国必须选择一种能够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特殊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百般权衡之后,美国政治精英们选择了芯片产业。

芯片,现代工业的动力源泉,其决定性影响力已经深刻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需要芯片,汽车需要芯片,大型机械需要芯片,武器装备也需要芯片。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先进芯片供应,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都会遭受巨大削弱。

更重要的原因是,芯片恰恰是中国与美国差距最大的关键产业。

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门类中,用于购买芯片的金额高居第一位,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能源进口。

仅仅2022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金额为4156亿美元,自给率不足20%。

无须讳言的是,与中国的相对落后不同,美国在芯片产业占尽优势。

支撑美国优势地位的,不仅只是那几个闪亮的明星企业,更是数十年来美国在科技领域延绵不断的天文数字投资和优秀的顶层设计。

早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就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945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就向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了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这是美国第一份国家科技政策咨询报告。

该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建议美国政府加大投入支持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注重军民转化,布局未来产业。

以军事工业的进步带动民用科技的进步,这是美国选择的出路。

美军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最优秀的科学家,历时三年,耗资20亿美元,动用了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电力。

“曼哈顿计划”为现代的物理、化学、工程学,乃至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在1946年诞生,就是为了给美军计算准确及时的弹道火力表。

从1961年至1972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总共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约占每年美国GDP的0.57%,约占当年美国全部科技研究开发经费的20%,约相当于今天的2000多亿美元。

高峰时期,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登月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科技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

例如,集成电路就是首先使用于登月舱,“摩尔定律”就是起源于登月对芯片的广泛需求,互联网、GPS导航、笔记本电脑等新型科技也是在该时期初步形成。

这一切,都为美国积累了雄厚的科技基础,美国之所以能够战胜苏联赢得冷战,科技进步居功至伟。

除了前沿实践,顶层设计也非常关键。

美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科技领导机构,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是科技决策的“三驾马车”。

其中,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是美国对抗中国在科技领域竞争的最高级别智囊团之一,现任委员会由30名成员组成,包括20名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当选院士,4名麦克阿瑟“天才研究员”,两名前内阁秘书和两名诺贝尔奖得主。

像AMD的总裁、英伟达首席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微软首席科学官、谷歌首席信息安全官都是该委员会成员。

拜登给他们布置的最核心的议题是:在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如何确保其在对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未来技术和产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精英们给出的回答是:舞动长臂管辖,实施全面制裁,紧紧扼住中国芯片产业进步的喉咙。

美国对华制裁的主要形式是“三单一令”,即所谓的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共产党中国军队公司清单”和总统行政令。

三个清单主要限制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和融资,总统行政令则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

制裁的法律依据则是瓦森纳协议。

1996年,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荷兰签署《瓦森纳协议》,这是一份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贸易出口的多边管制制度协议,随着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芯片成为《瓦森纳协议》管制的核心。

美国作为协议主导国,通过运用联盟内的话语权以及规定的协商机制,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的技术出口进行严厉干预和制裁。

例如阿斯麦公司最先进的光刻机,中国大陆公司就不能直接购买。

2018年5月,中芯国际就向阿斯麦订购了一台最新型的EUV光刻机,总价值高达1.5亿美元,原计划在2019年初交付,但由于美国方面的阻挠,阿斯麦公司一直未能收到荷兰政府允许出口的许可证。

中芯国际想要拿到EUV光刻机最乐观的时间是2023年,而此时,台积电、三星等厂家已经使用了相关设备5年。

在芯片产业,5年,就意味着2-3个技术代差,长此以往,就意味着中国永远追不上美国。

英特尔、高通、阿斯麦、台积电、三星,无论是哪里的企业,都必须服从美国的战略意志:坚决不允许中国拥有自主生产高性能芯片的能力。

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和中国打芯片战,既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又可以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还能逼迫中国政府服软,一举三得。

中国终究会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损失而有求于美国,到那一天,美国再提出一系列苛刻的附加条件,中国也不得不接受。

这就是以最小代价击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绝佳办法,不用牺牲美军,不用军事对抗,不用互扔核武器。

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拜登两任美国政府如此执着地在芯片产业与中国激烈交锋的根本原因,即使“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也在所不惜。

此计一旦成功,中国要么不战自溃,要么俯首认输,收益实在太大了。

中国政府当然深知这里面潜藏的巨大风险。

国家竞争,很多时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高科技的竞争从来都是国家竞争的重中之重。

一旦在芯片产业被美国人卡脖子成功,产业升级失败,中国就是能够崛起,也必将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日本就是最典型的前车之鉴。

那么,在美国的迅猛攻势下,中国究竟正在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试图弯道超车?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