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玄奘舍利流转之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的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除了在佛学领域近乎空前绝后的成就之外,玄奘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于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更成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玄奘圆寂后,关于他的遗骸迁葬终南山紫阁寺以及顶骨舍利流转金陵的争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僧俗的高度关注。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在未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私自从长安西行,经过河西走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长途跋涉五万多里,历经一百多个国家,最终抵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大师学习佛法,并花费数年时间游历天竺各地,参观佛陀旧址,收集佛像经卷,拜访高僧大德,最后甚至成为天竺佛教界的领袖之一。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以及大量的佛像舍利返回长安,相继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地翻译佛经长达十九年。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月正月初九,玄奘在屋后的水渠摔倒,之后病情急转直下,于二月五日深夜在铜川玉华宫圆寂,享寿六十二岁。

1942年玄奘顶骨舍利在南京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意外出土,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由于当地部分史书对玄奘顶骨舍利流转南京的经过已有记载,再加上出土的石函铭文作为佐证,因此人们对其真实性没有丝毫怀疑。

一开始日本想将玄奘顶骨舍利及出土文物据为己有,所以一方面对外封锁消息,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开展调查论证,最终认定石函中所藏的就是玄奘顶骨舍利。

但最终消息泄漏,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此事,比如当时《申报》迅速刊登了一条新闻:“日本高森部队于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旧址内发现地宫,内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法器等”。舍利出土的消息还是在南京传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包括中国佛教界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纷纷发起各种抗议活动,要求日本将玄奘顶骨舍利交还中国。

汪伪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出面与日军交涉。经过汪伪政府“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褚民谊和日本外相重光葵数度谈判,最终日方决定将部分顶骨舍利归还南京。1943年2月23日,中日双方在南京中华门外施工地点举办移交大典,重光葵、高森隆介、褚民谊等日伪双方代表及僧侣共五百余人参加典礼。重光葵在现场致辞中宣称:“三藏法师遗骨之发现,实为世界之大事,东方精神文明佛教始祖三藏法师遗骨发现,正象征东方前途之光明”。

同日,汪伪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大礼堂举行奉迎典礼,经过日伪双方代表致辞、僧侣诵经、上香致敬后,仪式结束。日方转交汪伪政府的文物共十项:

(1)顶骨一部分;(2)金佛像1座;(3)纳骨小龛及银制、锡制箱3个;(4)石龛1个;(5)黄铜佛器4个;(6)瓷陶佛器5个;(7)锷形玉饰1件;(8)珠玉及其他杂品35件;(9)古钱322枚、古钱破片38个;(10)供养麦粒1包。

这批文物被汪伪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清点后移交博物馆整理,并在博物馆二号馆陈列室公开展览。

由于玄奘大师名扬中外,汪伪政府深知其顶骨舍利的珍贵,经过紧张筹划,决定将玄奘项骨舍利及石函重新安葬。安葬地点初定于南京城外的普德寺,后改在玄武湖畔的九华山。在山顶,仿西安兴教寺玄奘塔的格局,建造了五层青砖的阁楼式砖塔。1944年10月,举行玄奘遗骨奉安典礼,随后将遗骨与附葬物封闭在塔底的石匣里。

实际上,当时日本并没有将玄奘顶骨舍利全部归还,而是将其一分为三,一份归还南京,一份送往北京,还有一份留在了日本。

二、南京玄奘顶骨舍利一分为四

日本归还给南京的那一份玄奘顶骨舍利,又被分成了两份。一份安葬在南京九华山玄奘寺,自1944年封存在新建的三藏塔下后,一直沒有动过,因此最为完整。

另一份保存在南京鸡鸣山下的汪伪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1949年后一度辗转到位于中山门的南京博物馆,1953年又被送到南京毗卢寺供奉。1963年,时值玄奘圆寂一千三百年,栖霞寺举办纪念法会,这份舍利再次被迎请到栖霞寺供奉。1968年文革特殊时期,南京市佛教协会将供奉在栖霞寺的玄奘顶骨舍利交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73年,为接待日本友人大谷莹润长老,南京灵谷寺修复后对外开放,遂将玄奘顶骨舍利从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请回,供奉在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中。

灵谷寺的这份舍利,后来又分出两份,分别供奉在台湾新竹的玄奘大学和西安大慈恩寺。

1998年10月,台湾新竹玄奘大学的创始人了中法师,为使全校师生效法玄奘大师坚毅求知的精神,并期待新创办的玄奘大学能名实相符,致函中国佛教协会,希望迎请一份南京灵谷寺的玄奘顶骨舍利作为学校的镇校之宝。

经过多年努力,最终经国家文物局和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将南京灵谷寺珍藏的玄奘灵骨舍利分请出一粒,由了中法师率领的两百多人的“恭迎玄奘舍利团”迎回台湾,供奉在玄奘大学白圣长老纪念大楼之“三藏馆”。这粒合利长28.2毫米,宽17.9毫米, 高14.2毫米,重2.8863克。

玄奘曾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自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二月至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九月,玄奘在大慈恩寺生活工作长达11年,共译经35部,占所译经书总数的一半,并在此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因此玄奘奠定了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迎奉玄奘顶骨舍利到大慈恩寺供奉成为陕西佛教界多年来的共同心愿。

2000年11月,为纪念玄奘大师诞辰1400周年,应西安大慈恩寺请求,经南京市政府批准,灵谷寺又分出一份玄奘顶骨舍利,供奉于大慈恩寺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内。这颗舍利重7.61克、长39.6毫米、宽18.8毫米、高21.4毫米。

三、日本玄奘顶骨舍利一分为三

被日军掠去的那一份,由当时的日本佛教联合会会长苍村秀峰法师专程来华迎接。这份顶骨舍利东渡日本后,先被供奉于东京佛教联合会所在的芝增上寺,后为避免被战火毁坏改放到埼玉县的慈恩寺。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慈恩寺寄居的日本佛教联合会顾问水野梅晓就玄奘顶骨舍利是否归还中国的问题曾经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蒋答复说:“顶骨不用归还了,中日合作在于文化交流,能在日本弘扬三藏法师的遗德,我感到很高兴,而且,因为祀奉之地是和法师有一些因缘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里定为祀奉之地”。

但是到了50年代初,已经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要求日方归还玄奘顶骨舍利。几经交涉后,至1955年日本才勉强同意将在顶骨舍利再分为二,一份仍留日本,一份遣归台湾。到台湾的舍利先被供奉于新竹县的开善寺,后来于1965年改迁至南投县日月潭青龙山麓新建的玄奘寺供奉,蒋介石亲自为其题匾:“国之瑰宝”。

1980年,日本慈恩寺“唐玄奘三藏灵塔”再度打开,取出部分舍利,由住持大岛法师分赠与奈良法相宗药师寺高田法师。1986年,药师寺总管安田映胤带着玄奘顶骨舍利回到西安巡礼供奉,后又带回药师寺。

由于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慈恩、药师两寺因为供奉玄奘顶骨舍利,成为日本佛教界的圣地,稀世佛宝使之增光添彩,引来无数信徒顶礼膜拜。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