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象与四气四象阴阳学说的关系,探索卦象起源的经过

分享至

一、卜筮活动的源起

《易经》是商未至西周初期占卜活动中筮法这一技术的工具书,或者说它是筮法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当时的筮法执业者学习和掌握的对象。所以,要探索《易经》一书的起源,首先要探索卜筮活动的起源。

占卜活动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是与一定的社会阶段相适应的。通过前面文章中的讨论,我们可以将占卜活动发生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对自然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人们的头脑被神明信仰控制着,以为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受到某个神秘力量的控制。

其次,社会文化水平和生产力极低下,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各项技术尚未发明。通讯、医疗、交通等各种实用技术、基础设施等都处于萌芽状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当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遭遇到某个由个体或群体自身无法做出决策或决断的疑难或疑问时,便产生了请求神明帮助释疑解难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要的刺激下,产生了旨在探问神明意志的各种应用技术。商代的龟卜、骨卜,周代以《易经》为代表的筮法都是此类技术。

筮法的卜具是卦象,卦象是由阴爻和阴爻作为元素构成。所以筮法技术的产生,除了满足上述条件之外,还需要在人们头脑中事先存在有阴阳的观念。这是因为,阴爻和阳爻只能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阴阳观念的反映。一定是先有阴阳观念,然后才画制了阴爻和阳爻符号。

那么,古人头脑中的阴阳观念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大家一般会认为,古人看到了自然事物中存在着天地、男女、雌雄、上下、大小、强弱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而发明了阴阳观念。然后依据阴阳观念画制了阴爻和阳爻符号,并逐渐画制了八卦和六十四卦,最后形成了筮法这一卜筮技术。

我为什么不能同意这个说法呢?因为这个说法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卦象与经文。我们不能通过阴爻和阳爻符号纯数学的构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意义。在这个理解下,我们对古经文的理解不能发生。这就意味着,古人的阴阳观念和卦象的发生可能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阴阳太极图

二、四气四象学说是我国阴阳学说的最早形态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先民在大约一万年前就开始农业耕种,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是季节和气候,所以先民开始最早的天文观察,并形成了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认识。

古代朴素的阴阳观念,就是先民们基于对四时季节的交替以及与之相应的物象变更等现象的观察而建立起来的。阴阳最原始的含义是寒暑二气。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温、热、凉、寒的四气循环,伴随着生、长、收、藏的物象变换,这是古代阴阳学说形成的事实基础。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对这个学说有过较系统的论述。比如:在《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就讲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所谓“四气”是指四时节气。古人认为春夏为四时之阳,气候温热。春时气候温而不热,阳热少,所以称春季为“少阳”。夏时气候炎热,阳热多,所以称夏季为“太阳”。秋冬为四时之阴,气候寒凉。秋季气候凉而不寒,阴寒气少,所以称秋季为“少阴”。冬季气候大寒,阴寒气盛,所以称冬季为“太阴”。所以,古人所谓的“太少”,其实就是“大小”。阳多、阴盛称“太阳”、“太阴”,阳少,阴弱称“少阳”、“少阴”。这是对阴阳二气在量上进行了区别,“太阳”即大阳,“少阳”即小阳,“太阴”即大阳,“少阴”即小阴。所以,四气学说中,阴阳是各分大小的。

所谓“四象”是指伴随着四时节令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万物情态的特征。比如:春气温暖,万物皆由里出外,种子发芽生根,钻出地面,树木吐叶展枝,动物也从洞穴里钻了出来,农人结束了冬闲,走出屋舍,来到田地里劳动耕种,等等。古人将这一物象概括为“生”。“生”就是指阳气由里出外。

夏气炎热,万物长成,草木蕃秀,动物行动于外,农民劳作于田,商旅在道,等等。古人将这一物象概括为“长”。“长”的实质是阳气长成泄气。阳热大盛,泄越于外。

秋气清凉,万物成实、收敛,由外向里。草木枯萎,化成种实,树木落叶,元气归于树根或树干。动物也要食物运回巢穴,准备过冬。人们也将田地里的收成运回家中,准备结束一年的紧张耕种。古人将一物象概括为“收”。“收”的实质是阳气由外返里。

冬气寒凛,万类深藏,尽在居处之里。种实藏于地中,动物尽藏于穴,人们也安居于屋舍中,避冬寒之气。古人将这一物象概括为“藏”。“藏”的实质是阳气居里不出。生、长、收、藏就是古人所讲的四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