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哈尔滨地铁3号线靖宇公园站,头顶的“雪花”纷纷扬扬,穿过一片“雪松”,艺术家侯珊瑚来到自己不久前完成的马赛克壁画长卷前。
“我终于替父亲完成了这个任务,如果他知道,应该会很欣慰吧。”她长舒一口气。
这幅气势恢宏的马赛克壁画,长30米高3米,是侯珊瑚根据父亲侯一民主创的原作《抗联之魂》改编设计而成。为此,她忙碌了大半年,三次从北京飞往佛山,严格把控制作细节。今年9月中旬,哈尔滨地铁3号线西北环老道外段开通运营前夕,她又专程从北京赶往哈尔滨……
壁画设计图(请横屏观看)↓
她决定“替父从军” 完成抗联主题壁画任务
去年12月29日,侯珊瑚去医院探望父亲时,在病榻前跟老人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哈尔滨地铁3号线靖宇公园站拟采用抗联主题的壁画进行装饰,邀请侯老参与其中。她记得,当时父亲特别兴奋,但也略显迟疑,不确定自己还能否完成这项任务。
今年1月,侯一民和妻子邓澍在20天内相继离世。沉浸在哀痛中的女儿侯珊瑚忙着处理后事,心力交瘁。
“一天晚上,我忽然做了一个梦,一幅画面浮现在眼前,我看见抗联战士隐隐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立刻就来了灵感。”侯珊瑚回忆道,冥冥中,她感觉自己有责任替父亲完成这项任务。
《抗联之魂》壁画 刘岩 摄
此后几日,她几乎不眠不休,坐在电脑前,运用态象水墨结构的概念,与《抗联之魂》中的人物情节相结合,完成了地铁站装饰壁画的设计初稿,后来几周又反复修改多次。为了适合地铁公共空间和壁画尺寸的要求,侯珊瑚在《抗联之魂》素描原作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改编设计,以白山黑水为背景,贯穿整个画面构图,选取六个主要场景有机组合:给抗联战士送粮、艰苦的西征、杨靖宇最后的战斗、风雪中前行的骑兵营,以及战士们在林中野炊和雪地露营,并以黑、白、灰、蓝色为基调,对其进行了现代视觉语言的转换。
“北京前门地铁站的壁画《百花齐放》是我母亲创作的,采用的就是马赛克镶嵌工艺,层次分明,视觉效果好,所以我向哈尔滨地铁提交的方案里,制作材料也是用马赛克。”侯珊瑚说。
八旬父亲仍坚持创作 召集精英完成《抗联之魂》
作为中国美术大家,侯一民先生晚年曾表示,《抗联之魂》是他要完成的最后一件大事。
“我父亲始终有种紧迫感,他常念叨‘时间不等人’,想要‘挑战不可能’,为国家做大事,为民族立传。”侯珊瑚感慨道,父亲在80多岁高龄时,召集了壁画学会第五届高研班,将前四届的精英聚集在一起创作《抗联之魂》。
侯珊瑚与父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回忆,侯一民先生曾有个心愿,想要创建一处大型东北抗联全景画馆。侯老亲自设计了一个蜗牛式的全景画馆结构,画了数不清的图纸,研究了抗联的历史资料,为全景画写了一个连环画式的脚本。他精心设计出每个情节的构图,并根据这些情节的特点和难度“排兵布阵”,安排创作者。侯先生不顾年迈,指挥着全部创作阶段,讲解情节、安排构图、调整手法、设计模特的动态、选择人物的形象、对每个细节都一一把控,后期还会去往各个创作地点,甚至亲自动手修改。
为了更好地指挥这件浩大的艺术工程,侯先生创建了“抗联大军”微信群,在群里关注着创作者们在冰天雪地的山林里采风的情况、发布各项通知、每天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转发到群里,后期侯先生要求大家几乎每天把创作进展发到群中,用全部精力指挥、修正着画作的每个细节,比如比例不对、服装不符等等。
侯老还和老伴邓澍先生一起,创作了“八女投江”和“女兵营”等情节。其间,侯老腰部严重扭伤,疼得一身大汗。聊起父母作画的那段日子,侯珊瑚感慨万千,“我和丈夫根本盯不住他们,一个不留神,父亲就会爬上梯子作画。创作‘女兵营’时,我的母亲也时常铺个垫子,趴在地上画……”
历时两年半,2017年,87岁的侯老带领中央美院及壁画高研班30余名师生,终于完成了《抗联之魂》大型全景素描综合体这一历史巨作,总长度240米,这些作品后来曾在北京、西安、哈尔滨等地巡展,引起强烈反响。
“哈尔滨媳妇” 送给家乡的珍贵礼物
今年3月,侯珊瑚设计的靖宇公园地铁站壁画方案,在八组竞标中最终被选用。此后,她三次从北京飞往佛山,严格把控壁画的色稿校对、确定色标、人物细节调整、安装细节探讨等诸多环节。
在此期间,她感触颇多,在沉寂许久的“抗联大军”微信群里,她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这幅马赛克镶嵌壁画,是《抗联之魂》以另一种形式的衍生,再一次扩大和发挥了它的精神传承的社会作用。它将成为哈尔滨城市地铁壁画中的地标性作品,也是咱们‘抗联大军’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何如此偏爱哈尔滨?其实,侯珊瑚与冰城颇有渊源,她的丈夫仲伟生是哈尔滨人,是从省报大院电车街12号走出去的艺术家。“我是哈尔滨媳妇,30年前在这里举办的婚礼,想给家乡留一件好作品,如果做不好的话,都不好意思回家!”侯珊瑚跟记者打趣道。
更难得的是,作为侯一民先生的独女,今年5月,侯珊瑚还代表创作团队将《抗联之魂》全景素描艺术综合体包含的绘画224件、雕塑7件,以及围绕创作形成的画稿、草图、文字、照片、视频、工具等,捐赠给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永久收藏并对外展示。她将这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巨作,赠予了这片无数东北抗联将士誓死守护的热土。
那些孤悬敌后14年的艰苦抗争,从未被遗忘。抗联精神不只在展馆里、书本上,如今已变成一种公共艺术,陪伴在我们身边。熙熙攘攘的靖宇公园地铁站,每天有数不清的市民和游客,与这群英雄们“擦肩”。如果这里有一首背景音乐,或许该是这首《如愿》吧:“世间所有路都将与你相逢/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英雄们一生清澈,坚定地立在白山黑水间,“眺望”着这繁华世间……
名家档案
侯一民(1930年-2023年1月1日)是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第一副院长,中国壁画学会首任会长,“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侯一民先生师从徐悲鸿等美术大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完成了《青年地下工作者》《跨过鸭绿江》《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等多幅反映革命历史的大题材油画作品,还曾参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主景设计,绘制人民币上的领袖像、女拖拉机手、高山族和满族人头像等素描。
-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周际娜 仲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