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能写出《实践论》?

分享至

大家好,感谢遇见!

我是寒牛出栏,从今日起正式在网易号,系统解读毛主席经典哲学著作《实践论》。

寒牛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清晰明了的结构,深入浅出地系统解读原著,希望能帮助大家读懂《实践论》,掌握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思想精髓,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

正文:

《实践论》是经典哲学著作。

总结了人类的认识方法,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讲清楚了知和行的哲学关系。这本书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哲学基础,是兴党兴国的文化源头。

读懂这本书,有助于提高洞察力,增强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人们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时隔八十多年,《实践论》得到时间反复验证。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奋斗的创业时期,它都是科学的方法论,草根逆袭的制胜法宝,事业做大做强的正确理论。

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人们都对它推崇备至,当然也包括姊妹篇《矛盾论》在内。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毛主席能写出《实践论》?

我们要全面读懂《实践论》,就必须要跳出《实践论》这本书,探究毛主席的思想源头,了解毛主席的知识结构,分析毛主席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更立体饱满,对《实践论》有更全面的认知。

1、毛主席的思想源头

古语:一脉相承,如薪传火。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学派灿若星河。

湖湘学派,就是其中一个学术流派,以洞庭湖和湘江而命名,主要是指湖湘地区学者及学术思想。

湖湘学派,始于北宋,兴于明末,盛于晚晴,鼎于民国,可谓文脉相承,如长江之水绵绵不断。

湖湘学派人才荟萃,大师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力。

其中有几个关键性人物,周敦颐、张栻、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刘人熙、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

周敦颐,文学家、哲学家,北宋五子之一,湖南道州人(今湖南永州市道县人)。

其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奠定宋朝理学基础,对“二程”影响很大,被称为宋朝理学开山鼻祖。

后来,理学家胡宏继承了“二程”理学思想,并在湘湖地区讲授理学,正式开创了湖湘学派。

张栻,南宋著名教育家,祖籍四川绵竹人,从小随父在湖南永州生活,与湖南结下深缘。

二十九岁时,张栻前往衡山,拜见大儒胡宏为师,学习理学。湖南安抚使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后,力邀张栻开课讲学。

学术上,张栻继承“二程”理学,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主张“知行并发”,知和行要同时进行。教育方面,张栻提倡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奠定岳麓书院传道济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别名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大明亡国之后,归隐山林,著书立说。

其思想独立、广博、精深,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湖湘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王夫之思想深受北宋张载影响,而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被后世学者尊为儒家正统,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无数读书人。

王夫之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认识和实践互相支持,才能发挥作用,知和行不可分离)等辩证思想。在教育方面,推崇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清朝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人熙等精英有深刻影响。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夫之,于同治初年(1862)在金陵刊刻《船山遗书》,使得王夫之众多著作得到结集流传,让船山学派得到传承光大。辛亥革命时期,湖南教育总会会长刘人熙在湖南创办了船山学社,大力传播王夫之哲学思想,谭嗣同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魏源,深受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曾国藩,在王夫之思想启发下,推动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发展,拉开徐图自强的历史帷幕。

身无半亩的左宗棠,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激励下,刻苦钻研农学、地理、水利、兵法等实用学问,最后成为威震边陲的名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著名思想家、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官至湖北巡抚,从小见识广博,学贯中西,深受王夫之思想影响。

1897年在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下,同梁启超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推动新式教育大发展,出了两个有名的学生——蔡锷和杨昌济。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有机会脱身,但他选择以身殉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在华夏播下革命救国的种子。

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教育家,曾在岳麓书院求学,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谭嗣同创建的南学会,期间曾向谭嗣同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老家研究经世之学,对王夫之思想(船山学派)研究得很精深,成为湖湘学派和船山学派的重要传人。后又到日本、英国留学,可谓学贯中西,见识广博。

回国后,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在教育方面,杨昌济提出: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等重要思想。

并悉心教育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进步优秀青年,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精神。

毛泽东在杨昌济熏陶下,继承了湖湘学派、船山学派思想精髓,从此形成了正确的知行观,注重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湖湘文脉,从周敦颐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左宗棠、刘人熙、谭嗣同、杨昌济,最后到改变中国命运和世界格局的东方巨人——毛泽东。

就像滔滔长江一样,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山脉,经过九曲十八弯地流传,最终汇入大海,成为广阔无际的汪洋。这就是学有正源,这就是文化源远流长,这就是文脉传承的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湖湘学派,对毛主席本人有重大影响,其提倡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辩证法等重要思想,后来均得到毛主席传承和发扬,构成了毛主席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础。

这也是《实践论》、《矛盾论》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2、毛主席的知识结构

毛主席青年时期,学习旧学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在长沙读书时期,另一个是在北京图书馆做管理员。

前面,我们介绍过,湖湘学派文脉相承,毛主席在杨昌济影响下,充分吸收和继承湖湘学派核心思想,其中就包括知行统一的哲学观,经世致用的人生观,救国救民的世界观。

也就是说,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就打下了深厚旧学基础,对道、儒、法各派学问均有涉猎,尤其对中国知行哲学,有不同常人的深刻理解。

而湖湘学派知行观,浓缩了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精华。

南宋时期的张栻,同朱熹在岳麓书院做过深入学术交流,并提出了“知行并发”观点,与朱子“格物致知”完全不同,更具有辩证思维。

明末王夫之,对知行哲学作了系统梳理,提出辩证知行思想——“知行相资以为用”。认识和实践互相支持,才能发挥作用,知和行不可分离。

毛主席青年时期,另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