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6年,一四川藏民给彭德怀写信,哭诉:舅舅我想您了,想回家

0
分享至

1956年,开国元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在中南海永福堂办公时,收到了一封由泛黄信封包裹着的来信。

这是一封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若尔盖地区寄来的信件,信封署名罗永佑。看到这个名字,彭总心里一阵翻江倒海,连忙拆信查看。

信的内容并不长,罗永佑在信中写道,自己20年来一直寻找红军,如今知道彭总在京任职,特写信问候。他在信中请求说:舅舅,我想您了,也想回家看看

彭总读着来信,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自言自语地说:“外甥,舅舅也想你啊,这么多年你受苦了.......

我们知道,彭总兄弟姊妹5个,姐姐和小弟弟幼年夭折,他和两个弟弟彭金华、彭荣华相依为命长大。革命时期,两个弟弟先后牺牲,都是革命烈士。如此一来,兄弟姊妹五人只剩彭总一人,可他这个外甥罗永佑又是哪来的呢?

认穷小子当外甥,带他参军

其实,罗永佑与彭德怀并无血缘关系,这个“外甥”,是彭总认来的。

故事还要从1931年说起。当时,彭德怀领衔的红三军团,前来赣南一带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战斗进行间隙,红三军团来到赣州南康一个叫白马塘的地方,在一户百姓家设立了临时指挥部。

这户人家的主人是个老太太,身边带着一个名叫罗永佑的外孙,只有14岁。罗永佑的父母外出劳作,暂住在外婆家中。

外婆知道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毫不吝啬,给彭总等人安排了食宿。彭总也很感激她,战事不紧张时,经常拉着老太太唠家常。没过多久,彭总便和老太太熟络起来。

老太太有个儿子,也就是个罗永佑的舅舅,跟彭总年龄相仿,常年不在家中。于是,彭总刚来到家里,老太太就让罗永佑喊彭总“舅舅”。

幼年时的彭德怀受过不少苦,他母亲早逝,父亲卧床不起。过春节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粮食,他只好带着二弟彭金华,去外面乞讨。他看到罗永佑,就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把他当亲外甥一样看待。

当时的罗永佑年仅14岁,却一心想参加红军,跟着舅舅走。但红军有革命纪律,不允许16岁以下的孩子参军。于是,彭总拒绝了他的请求,对他说:“你年纪太小,多读两年书,以后你想参军,我一定热烈欢迎。”

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罗永佑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母亲突然病逝,他也因家庭贫困辍了学。这时,他想起了彭总当年的承诺,来到红三军团,请求参军。彭总看他长成个半大小伙,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留在部队当了一名通讯兵。

转战若尔盖,受伤脱离红军

罗永佑加入红军后,一直与彭总保持着“特殊亲情”。但他没有利用这层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当上了排长。他偶尔能见到彭总,但不敢喊“舅舅”,对彭总以首长相称。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走上长征之路。罗永佑身为排长,带领排的战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多次负伤不下火线。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城,罗永佑因功升任红三军团13团3营3连连长。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彭总特意把他找了过来,问候他说:“娃娃,听说你负伤了,伤得重不重?”

罗永佑立马回答:“报告首长,只是被子弹咬了一口,不要紧!

彭总听后哈哈大笑:“好小子,不愧是我的外甥!”

1935年8月底,刚刚走完草地的红军发起包座战役,打开了向甘肃挺进的门户。红军虽然暂时摆脱了追兵,但人困马乏,粮食紧缺,饿死了不少人。

有老红军回忆说:“过草地的时候,粮食和野菜都吃光了,大家饿得实在没办法,就把皮带、旧皮鞋拿盐水泡了,煮着吃......

红军淌过茫茫草地后的第一个落脚地,是藏民聚居的若尔盖地区。红军抵达后的紧要问题,就是赶紧筹集粮食,为接下来的北上做准备。

可筹集粮食谈何容易,当地藏民在地方反动民团的压迫下,不敢卖粮给红军。即使红军能收到粮食,也常常遭到当地民团的伏击。

1935年9月初,罗永佑奉命带队去一个叫羊依寨的寨子收购粮食。可当大家收完粮返回部队时,却在一处山谷遭到敌人的伏击。罗永佑走在最前头,只听“啪”的一身,他的胸口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

“不要紧,快走!”罗永佑顾不上处理伤势,让战友们紧紧跟着,返回了营地。看到粮食安然无恙,战友们也没负伤,他终于松了一口气,瞬间失去了意识。

等罗永佑再度醒来时,才得知那颗子弹击中了他左侧第三根肋骨。他的肋骨被打断,所幸没有伤到心脏,医生把他的命保了下来。

9月9日,红军决定北上,彭总得知罗永佑负伤,特意来看望他。眼看外甥躺在担架上不能动弹,彭总一把握住他的手,含泪说道:“娃娃,你伤得不轻,但部队要继续前进,你就留下来好好养伤吧。”

罗永佑一腔热血,不愿离开部队,他哭着喊了一声“舅舅”,央求说:“舅舅,你就让我跟部队走吧,我死也要死在部队!

可是部队有部队的规定,彭总作为军团长也不能破例。他耐心解释说:“娃娃你听话,等你伤养好了,再和伤愈的战士们一起追赶部队。”

说完这番话后,彭总在衣兜里摸索了半天,找出两个银元,塞给了罗永佑。

留在若尔盖,结婚生子

若尔盖作为红军走出草地的第一个落脚地,接纳收留了不少红军伤员。在这里,他们躲避敌人追杀,娶妻生子,从汉人变成藏人,21岁的罗永佑也是其中之一。

留在若尔盖的罗永佑,被红军托付给一个名叫扎巴的藏民照顾。扎巴同情红军,也同情罗永佑的遭遇。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将罗永佑扶上毛驴,把他带进了高山密林之中,悉心照顾。

罗永佑在山林里躲了三个月,伤情终于有所好转,迫不及待地打听红军的下落。然而,当地民团四处散步谣言,说北上的红军全军覆没了。罗永佑顿时绝望,只好打消了追赶红军的念头。

伤愈之后的罗永佑落下了病根,不能干重活,再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举步维艰。他不愿继续拖累扎巴,独自来到阿西乡牙相寨打短工。打工期间,他借住在一户藏民家里,意外邂逅了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

这个姑娘名叫卓玛,她父亲早早去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卓玛和母亲都患有腿疾,不能从事牧业劳动,种着几亩天地维持生存。

罗永佑来到寨子后,大家看他为人老实,身上有种英武之气,于是把卓玛介绍给了他。罗永佑和卓玛年龄相仿,童年经历相似,互相看对了眼,结为伴侣。

罗永佑当了上门女婿,改名更特尔,穿上了藏族服饰,留在寨子定居。几年时间下来,他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学会了藏语,成了一个真正的藏民。同时,他也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不知道红军已经改编为八路军,他的舅舅彭德怀,也已成为八路军副总司令。

56年给彭总写信:舅舅,我想您了

罗永佑不知道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老家赣州南康在统计烈士名单时,由于他与红军失散,没有回乡,也被统计在革命烈士之列。罗永佑的父亲领到一块烈属牌匾,挂在了自家门口。在他看来,儿子早已牺牲了。

1956年,罗永佑外出放牧时,偶然碰到一位身穿汉服的驻藏干部。他大喜过望,连忙走过去和这位干部交流。这时的罗永佑汉语说得结结巴巴,好不容易才表明了自己失散红军的身份。

驻藏干部告诉他:“革命已经胜利了,你提到的‘舅舅’彭德怀,已经是开国元帅了!”

罗永佑是若尔盖第一个公开身份的流浪红军,当地政府对他的情况很重视,通过层层上报的形式,让他和彭总取得了联系。

不久之后,彭总收到了罗永佑的来信,看到“舅舅,我想您,想回家”这一行字时,彭总湿了眼眶,当即回信写道:“娃娃,如果你想回南康老家,我愿意出资帮助。你如果想我,我就把你接到北京,给你安排一个工作。”

换做是亲外甥,彭总自然不会轻易安排工作,可罗永佑除了“外甥”这层关系,他更是一位立过战功的失散红军!

然而,彭总的好意却被罗永佑拒绝了。他给彭总回信说,自己和一个藏族姑娘结婚,还有了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已经习惯了藏区的生活。他愿意留在若尔盖,和驻藏干部一起,担当起建设若尔盖的担子。

1956年,若尔盖建县,罗永佑主动请缨,当上了多玛曲供销社主任。在任期间,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却不贪图名利,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1965年,罗永佑带着二儿子卓玛甲,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南康老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但家里其他亲人还等带着他,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家里的温暖。

本来罗永佑还想去北京看望舅舅彭德怀,但时局风云突变,彭总落难,罗永佑也受到牵连,未能见舅舅最后一面。

1972年初春,罗永佑坐拖拉机去县城时,不幸摔了下来,抱憾而终。

2009年,罗永佑三哥的两个儿子,不远千里从江西老家来到若尔盖寻亲。见到罗永佑的后代时,两个侄儿忍不住感慨:“叔叔当年能活下来,真是幸运。”

也是在这一年,若尔盖最后一位流落红军去世,但并没有淹没红军与藏民相处的历史。罗永佑和舅舅彭德怀的往事,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种花家的小花
种花家的小花
分享精彩的社会内容
308文章数 4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