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马太福音
1654年9月,葡萄牙人从荷兰人手中抢下巴西,23个西班牙籍犹太人变卖财产当作船资,从巴西东北部北上,抵达哈德逊河畔的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天的纽约。
起初,当地总督斯图文森拒绝收留,称犹太人为“亵渎基督名字的敌人”,要把他们全部赶走,却被西印度公司拦下,原因之一是,许多犹太人是西印度公司的股东。
就这样,第一批犹太人在北美立住了脚。
此后,犹太人不断移居北美(美国),其中,从188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移民的高潮期,大约有200万犹太人移民美国。
老友记
从1881年到1905年,英国接收了超过10万犹太人,日不落政府吃不消,于1902年成立皇家委员会,专门解决此事。
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张伯伦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乌干达方案,非洲这疙瘩正缺殖民者,何不拨给犹太友人,既能促进帝国殖民利益,又能阻止犹太移民进入英国本土。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第六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通过了“乌干达方案”,但由于没几个犹太人愿意移居到东非偏远地区,此计划最终告吹。
得知乌干达计划泡汤,英国首相贝尔福勋爵颇感失望,他此时正在制定反对移民的严厉法案。被犹太人奉为最大恩主的贝尔福,此时正胼手胝足地守着英国国门,将犹太人拒之门外。
1917年1月,英国犹太人委员会集体请愿,说沙俄帝国的犹太人正被残酷迫害,请求英国采取行动。贝尔福轻佻地说,犹太人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太聪明,无论在东欧任何地方,人们总能发现,犹太人在进步,加上其公开信仰的宗教,是周边人们仇恨的目标,我们或许应该理解,俄国人将犹太人打倒在地的欲望。
到了1917年年底,英军从西奈半岛进入叙利亚,攻陷麦加、巴格达、耶路撒冷三座城。奥斯曼帝国眼看就要分崩离析,巴勒斯坦成了无主之地,贝尔福瞅准时机,换了副面孔,给英国的犹太领袖罗斯柴尔德勋爵写了封信,表示全力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
这封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贝尔福
不得不说,贝尔福是当之无愧的政坛老油子,你们犹太人不是要复国嘛,乌干达你们看不上,巴勒斯坦总行了吧?按你们的说法,这可是上帝赐给你们的应许之地哦。
贝尔福此举可谓一石二鸟,既减轻了英国接收移民的压力,又能让犹太人去祸害阿拉伯人,为殖民事业开疆拓土。若阿拉伯人闹将起来,也只是寻犹太人的晦气,英国才不会引火烧身,毕竟在这份道貌岸然的《贝尔福宣言》里,说得很明白,英国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但不应做任何有损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人权利的事。
话说回来,为何一个英国首相,对犹太人的复国如此上心?没别的,只因犹太人里,猛人太多。
贝尔福去信的罗斯柴尔德,其家族是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被称作金融界的“影子内阁”,一举手一投足,都影响着黑白两道秩序。而在《贝尔福宣言》签订背后,除了罗斯柴尔德,还有另一个犹太人——哈伊姆·魏茨曼。
魏茨曼
魏茨曼是个化学狂人,也是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一战时期,丙酮是制造炸弹的主要材料,英国恰恰缺少这种东西。魏茨曼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蔬菜类的细菌发酵,源源不断地生产丙酮,为英国取得战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魏茨曼与当时英国最有权势的几个领袖私交甚厚,包括海军部大臣丘吉尔,军需部大臣劳合·乔治,以及首相贝尔福。
有一个说法,《贝尔福宣言》就是丘吉尔这帮“老友记”,送给魏茨曼的生日礼物。
1948年,以色列建国,魏茨曼成为第一任总统。
原子弹·氢弹·犹太人
一战结束后,魏茨曼访问世界各地,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鼓呼,也为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争取援助。在访问期间,他的身边总跟着一个眼神炯然的中青年,名叫爱因斯坦。
在1930年代的德国,爱因斯坦成为反犹势力攻击对象,他的相对论则被称为“犹太物理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正在课堂讲学的爱因斯坦悲愤交加,一把撕掉讲义,跑去美国避难。
1939年,五个青年科学家找到爱因斯坦,透露出德国正在造原子弹,他们写了一封敦促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的信,想让爱因斯坦领衔签名。
爱因斯坦一口答应。
爱因斯坦
在罗斯福总统亲自主持下,一个名为“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研究项目付诸实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该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爱因斯坦本人,从未直接参与原子弹的研究。
美国原子弹的真正操盘手,是另一个犹太人——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生于纽约,是家中长子,父亲从事布料进口生意,母亲是画家。这家人住在曼哈顿的一所豪宅,家里挂着梵高、高更、塞尚的名画。
奥本海默长大后,兴趣广泛,精通包括梵文在内的八种语言,用三年时间拿到哈佛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学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奥本海默在美国政府授意下,开始做有关核爆炸的铀量研究。1942年8月,由美国陆军负责的曼哈顿计划正式启动,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科研主任,聚集一众年轻科学家到伯克利大学,探讨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
经奥本海默提议,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研制原子弹的实验中心,地址选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日以继夜地搞研发。
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威力相当于一万八千吨TNT。奥本海默在五英里外的控制室里,望着冉冉升起的蘑菇云,脑子里闪过印度教经典《福者之歌》里的诗句:我成了打碎世界的死亡之神。
奥本海默
紧接着,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两枚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两座城市几十公里土地被夷为平地,直接死亡人数达20万。
奥本海默找到杜鲁门总统,丧丧地说,我觉得我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杜鲁门回答,没关系,洗洗手,血就没了。
同样沮丧的,还有爱因斯坦,他哀叹道,早知如此,我不会研究相对论,我宁愿一辈子当个修表匠。
与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不同,第三个对原子弹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犹太人,此刻正欣喜若狂,他的名字叫爱德华·泰勒。
泰勒除了参与制造原子弹,他还是氢弹之父。
核弹狗血剧
1939年,5个年轻科学家劝说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抢先一步制造原子弹,泰勒就是这5名科学家之一。
1941年,泰勒加入美国国籍,同年转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原子弹在长崎和广岛爆炸后,涂炭生灵无数,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均后悔不迭,拒绝再研发威力更巨大的氢弹。
泰勒则不然,对氢弹的兴趣有增无减,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泰勒四处奔走,大肆鼓吹氢弹计划。他的倡议很快得到杜鲁门支持,使得氢弹计划在1950年上马。
1951年,泰勒和另一位科学家乌拉马合作,发现能用X光点燃氢弹的热核燃料,解决了关键问题。第二年,美国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泰勒加冕为氢弹之父。
泰勒仿佛一条嗜血猎犬,嗅着火药的味道,在研发核武器的路上一路狂奔。他在加州搞了一家核武器实验所,专门研究热核弹头,开发出洲际导弹和核潜艇导弹等拳头产品。
泰勒
在二战后那个暗流汹涌的时代,美苏相继拥有原子弹和氢弹,在意料之中。但是,有一个新兴的小国,却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加入核俱乐部,着实令人大跌眼镜,这个国家就是以色列。
其实细细想来,一切都有迹可循。
1952年,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死后,以色列人一度力邀爱因斯坦继任总统,此时,爱因斯坦已成为世界大名人,若由他来统领以色列,可谓众望所归,以色列的老少爷们必然欢呼雀跃,倍儿有面子。
除了面子问题,还有现实的考量,爱因斯坦在美国手眼通天,与各路牛人称兄道弟,报出自家名号,任你是国家总统,还是黑手党大佬,都得给几分薄面,堪称五星级人脉。此人若执以色列牛耳,相当于傍上美国这个大款,实惠和票子大大的有,在中东狐假虎威一番,好不威风也。
在诸多好处中,最关键的那个就是: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