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碍了嘉靖帝多年来迁宫的进程,大怒之下,让众臣给海瑞定罪。
众臣在给海瑞写辩疏,赵贞吉独战海瑞败下阵来,不仅没能让海瑞认罪,反而自己被扒了个底朝天,人设崩塌。
人活一世,无外乎两种追求,一是名,二是财,嘉靖帝寄希望从“名”下手,让海瑞就范,结果打前阵的石公公仍然是败下阵来。
最终嘉靖帝不惜亲自上马,与海瑞几番较量后,留下“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八个大字,吐血而退,那么接下来迎接海瑞的将是什么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第167期:大明王朝:见过海瑞后,嘉靖为什么写“好雨、明月”四字给裕王?
一、
剧情推到这里,明显地感觉到嘉靖帝有些无助,而且在剧中他多次不经意间就提到严嵩、吕芳,他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缺少了背锅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来,并不是说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选择的时机刚刚好。不要觉得就海瑞给嘉靖帝上过疏,什么越中四谏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剧中没怎么提到的杨继盛。
杨继盛没有海瑞那么胆大,是冲着严嵩去的,多少有点指桑骂槐,结果被诬陷入狱。嘉靖帝关了他三年,硬是没杀,一方面是不忍,毕竟杨继盛没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杀他也确实容易激起朝臣不满。
可是不杀,又下不了台,能关三年而未死狱中,可见有多人相助,足可见杨继盛的人缘及人品之高。按照史书记载最后是严嵩耍了一个心眼,把杨继盛的名字连同其他八人写在了同一张勾决奏疏中,嘉靖帝没注意到,全部勾选,结果是误杀。
其实这是胡说八道,这种背负骂名的行为,嘉靖帝怎么可能会背呢,自然会想办法转移到严嵩头上。不仅转移到他头上,还得保留杨继盛临终前写的诗,以便日后给自己洗白: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杀害杨继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让严嵩一个人担了,之所以当时的嘉靖帝敢这样做,说到底那时候还斗志满满,且无后顾之忧。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万寿宫,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严嵩已经没了,徐阶为首的内阁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坚决不会替皇上背锅。唯一一个愿意给皇上背锅的赵贞吉,又资质太浅,自身也不是很干净,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辫子,人设已经崩塌。
一群官员跟嘉靖帝打太极,动不动就请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来杀海瑞,那么骂名肯定是逃不了了。毕竟海瑞搞了这么大一个动作,又备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现在朝中又没了奸臣。如果是皇上亲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会被史官记入史册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么海瑞成了榜样,本就不满的众臣海啸般的奏折更会铺天盖地地到来。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为忠臣,毕竟在明朝那个年代,文官们以被打屁股为荣。放了他,就等于证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说的都是对的,这等于打自己的脸。
放也放不得,杀也杀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杀,况且海瑞也不认罪,于是嘉靖帝一再引导众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亲自上。
一番较量之后,海瑞还是不肯给台阶,不肯认罪,于是嘉靖帝亲自给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在过去这就是政治正确,海瑞你身为臣,敢犯上,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着徐阶等人给他论罪了。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监去内阁宣旨,先是给海瑞定了罪,是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之徒,自绝于君父,自绝于朝廷,无庸跟他理论:
“着徐阶、陈洪率内阁、司礼监会同百官论罪便是,钦此。”
实际上这就是嘉靖帝的杀人诛心之策,既然从海瑞身上无法突破,自觉也没有办法定他的罪。那就让百官“论”他的罪,所谓“论罪”,就是让大家从心里认为海瑞有罪,只要有这么个表态,皇上也就能下台了。
众臣心中当然明白嘉靖帝此举的目的,所以一个个装糊涂,比如陈洪问李清源,海瑞有没有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