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小时候明明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长大之后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争吵越来越多了”
当你因为这句话久久不能释怀时,说明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早已经千疮百孔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都是我们一直在忽略精神发育
小姨的儿子鑫鑫,今年上大二了
中秋节那天,大家都满怀欢喜地期待团聚
小姨却满脸不悦,问及原因后才知道
原来,鑫鑫放假后就直接跟同学去成都的泰安古镇旅游了
这件事让小姨很生气
她觉得“过节就该和自己家人在一起团聚,跟同学跑出去玩,这算什么”
越说越激动时,刚好鑫鑫打来过节的问候视频
看着全家团聚唯独儿子不在身边,小姨原本关心的话语立马变成抱怨
她说:“人家养儿子是防老、依靠,我看我就养了一个白眼狼,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就那么重要吗”
这句话瞬间让气氛变得冷场
停顿几秒后,视频那一边的鑫鑫压着怒火说:“你要是这样讲话,那这天就没法聊了”
小姨不以为然,她甚至还赌气说:“反正以后也指望不上你”
毫无疑问,聊天不愉快的尽头就是结束交流
当鑫鑫毫不客气地挂断视频后,小姨还愣在原地喃喃自语:“怎么都不知道多聊一会”
明明很想跟孩子多聊一会、说一些开心话题,可话到嘴边总是会口是心非
最后,不知觉间惹得大家不愉快不说,也让原本还算和谐的关系变得针锋相对
很明显,当一个父母跟个孩子一样,遇到问题只顾自己抱怨、发脾气,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也不给自己机会去多了解孩子时
那么,这个父母的精神上基本就停止发育了
而一个父母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那对孩子又何谈教育、和价值影响呢
所以,孩子长大后容易跟父母发生争吵、关系不协调了,我们就需要让自己的精神“生长”起来,别让它停止发育了
01
“精神发育”
是为了跟得上孩子的时代
经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成了一个“白眼狼”
甚至有些家长还用卑微、小心翼翼、浑身长满刺、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等词语形容
其实,孩子长大后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形容词,主要是我们的孩子已经从以前的小小人儿,长成了有自己主见、认知的独立人儿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报备、或依赖父母,顶嘴就是捍卫自身权利的第一步
一旦你发现孩子某个年龄段,突然变得敏感、暴躁或者把父母拒之门外,那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做好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管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年人都铆足劲地希望改变孩子,那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处于还没有清醒的萌味状态
那,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相对于比较清醒的呢
毫无疑问,“孩子的到来是为了带动成长”这句话,才是一个家庭的真正觉醒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也是在能觉醒的基础上,再跟得上孩子的时代
读初二的14岁女孩儿玲玲
妈妈就把她形容成“定时炸弹”,随时都能引爆、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在这互动极少的亲子关系里,妈妈一直不明白,她不知道女儿为什么总是会反感自己,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一说话就争吵,一争吵就离家出走
其实,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于日常沟通的效率如何,从玲玲和她母亲的日常相处来看,就能找到蛛丝马迹
像平时在家里面,但凡是玲玲没有看书、写作业,妈妈就开始抱怨“一天就知道玩,不好好学习,看你以后怎么办”
一番激将下来,原本是希望孩子可以听进去苦口婆心的唠叨
可“激将”下的管束,却让人觉得密不透风,同样的话听多了会心生厌烦,甚至还坐立难安地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
特别是妈妈的催促和唠叨,让玲玲总是觉得莫名的焦躁与厌倦
情绪失控下就跟妈妈顶嘴说“那你呢,还不是抱着手机不放,整天就知道说我的不是”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存在认知偏差的
孩子有一丁点儿错的时候,家长就认为:“必须要改变,否则很难优秀起来”
而家长呢,往往是比较刚性的,他们会觉得“我三十多岁的人了,要改变什么?”
于是,当家长习惯了对孩子俯视看待时,你就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
等到哪一天孩子突然长大了,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顶嘴的底气时,你就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孩子的时代,也无法融入孩子的世界
所以,“精神发育”是为了跟得上孩子的时代,也是一个家庭的真正觉醒
当父母看到孩子看书时跟着看书,写作业时跟着练字,不懂就问时也跟着虚心求学,志同道合的两个人自然就把关系越走越近了
02
精神管理
是需要不断调整养育方式
“成长发育”和“情绪发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关重要
不同的是“成长发育”是属于肉眼可见的对比
而情绪发育呢,就像是一个隐藏的亲子权力争夺,如果我们不让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解,就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制造
正在上三年级的女儿,前几天让我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母女大战”
中秋节那天,家里来了很多小朋友,几个孩子在一起也几乎玩得忘了形
他们从沙发跳到地上,再从地上跳跃到床上,还有几个用力摔门、关门,那一声接着一声的“哐当”音听着简直是心惊胆战
于是,我提醒女儿“小心点关门,别把其他小朋友的手给压着了”
结果,女儿生气地关上房门,然后进屋写了一个纸条贴在房门上
仔细一看,纸条上内容写的是:闲杂人等,请勿进入
再后来,房门被反锁了,你怎么喊不开门,怎么敲门也不理人
自从被女儿关在门外后,我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管理好孩子就需要不断调整方法
就像女儿和同伴在一起玩时,他们是不希望被打扰,被控制,甚至被批评的
打扰控制会让孩子失去自由,而当众批评又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所以,教育孩子需要调整方式、更需要注重场合,你在孩子需要面子的时候给足他们尊重,那孩子接下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尊重你
经历中秋节那天的惊心动魄一幕后,慢慢就有了经验
特别是到了第二、第三天,又是一群小伙伴在一起上蹿下跳时,我一改往日的批评唠叨,对着几个小朋友说:
“你们那么活泼,家里恐怕不够施展了吧,要不请你去游乐场嗨皮一天”
齐刷刷的“我同意”、“好呀”,瞬间让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变得乖巧齐心
等到了晚上从游乐场回家的路上,女儿还非常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你妈妈,今天我玩得很开心”
仅此一句话,就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先了解孩子的需求
精神管理也是一样,当你觉得自己情绪失控、内心无法平静时,就要多结合实际情况而调整养育方式了
如果孩子贪玩的时间是假期、地点又是跟好朋友在一起,那就要给足孩子的场面自尊
如果孩子是因为不想学习贪玩,那该立规矩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先做分内之事
如果孩子是写作业久了想要放松一下,那就在合理的范围内放孩子自己去调整状态吧
“精神发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及时排出不好的情绪,也是为了让自己在理智中掌握更多正确的养育方式调整
解决问题先调整心态,这就是教育里不可缺的精神管理
03
精神生长
还需要适时退出、和闭嘴
父母之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精神生长”也是如此
有一位妈妈曾写信求助心理老师:
我的儿子6个月之后,就一直跟老家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虽然儿子从记事开始,妈妈就一直跟爸爸在外边打工很少回家
但妈妈在经济条件上却从未亏待过孩子,每个星期都会给老家的儿子买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作为补偿
到了上小学后,妈妈也想过把儿子接到身边照顾,可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无奈之下,为了遵从孩子的心愿,才不得不让儿子继续在乡下读书
本以为凡事都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应该不会太糟糕
可儿子自从上初中寄宿之后,仍然不跟父母亲近
很多时候,和孩子之间不是嫌啰嗦、就是没说几句话就开始相看两生厌
明明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也明明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儿子就是完全体会不到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像孩子小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在缺爱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他们和自己父母的情感自然会相对于比较冷漠疏远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陪在身边,等他们长大之后又包办代替,那孩子自然也会理直气壮地说“需要你的时候不在身边,现在凭什么又要管这个、管那个”
从这一点就可以总结得出,不懂得适时退出和闭嘴的父母,也是属于“精神发育”的停止
如果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反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放大,长久以此也是在制造精神内耗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和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发生一定的冷漠转变时,就需要足够重视自己的“精神生长”
比如,放下焦躁,结合孩子所处的年龄段用心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处于6岁之前的低龄阶段,那就要用仅有的时间用心陪伴孩子
包括和孩子在一起时主动放下手机,认真听孩子说完每一句话,对孩子所说的话也只是建议、而不是命令包办……
想孩子所想、知孩子所知,这才是真正能为孩子带来价值影响的“精神生长”
04
亲子关系
就是一场“慢慢地”成长过程
有一位全职妈妈,自从生了女儿后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
为了女儿将来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质量,妈妈每天跟打鸡血一样不停地忙碌
小的时候忙着教学走路、学说话,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又逼着各种早教辅导
到了初中、高中,那简直就是泡在课本里,在家里可待的时间屈指可数
突然有一天,当看着女儿一脸成熟、急着要去找同学的茁壮身板
妈妈的心,一瞬间被堵得喘不过气
她也渐渐意识到:
“所谓的亲子关系,就是一场慢慢成长的过程,孩子刚到这个世界时,父母慢慢地学习育儿经验,再慢慢地教孩子更好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似乎也只是你目送孩子背影的渐行渐远,能够一起共行的路程并不长,如果一路上再走得太急、催得太紧了,能回忆的美好记忆就更短了”
有一天,朋友听我说完“打鸡血”教育的坏处后
她一脸平静地对我说“好吧,那我就接受孩子的平庸吧”
那这样的想法对吗?我认为是不对的
首先,作为家长,你怎么知道孩子听了你的话就不平庸了呢
其次,突然不管孩子,这就是精神上的摆烂,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最后,孩子现在平庸并不代表以后继续平庸,你不相信孩子能改变,孩子哪里有自信改变呢
由此可见,当我们管教不了孩子、或者没办法管而接受孩子平庸时,千万不要认为“接受孩子平庸”就是在解决问题
如果从心理层面来说,“接受平庸”的本质就是我们对孩子常说的“摆烂”想法
你不允许孩子没有上进心地摆烂,又怎会允许自己先摆烂,给孩子带去“不信任”的负能量呢
可如果“接受平庸”是不正确的,该怎么说呢?兰妈认为把“平庸”当成“惊喜”,一切都会慢慢地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从今天开始,经常告诉孩子“比起昨天,我更惊喜你今天的表现”,这样的话就具有很强的鼓舞人心
每天让孩子带着惊喜和自信心成长,这才是正确的“精神发育”
亲子关系就是我们跟孩子同行一段路的慢慢了解过程,我们好不容易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总该知道孩子擅长什么才能给与对应的精神需求吧
所以,好的教育应该是一场“慢慢地”了解的成长过程,先了解孩子、才能竭尽全力地带给孩子正确的需求
那么,关于孩子长大后容易跟父母发生争吵,是因为一直忽略了“精神发育”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