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的医护全员在岗值班、查房、做手术,诊治了大量工伤、车祸等急诊病人,另有断指、断掌和多发损伤等急重症患者前来紧急就医。
撰文 |汪航
“长假第二天,又是10多台手术。”
“在完成8台手术后,凌晨12:30,创伤中心的三台急诊手术同时上台了。”
“国庆夜,历时10个小时,成功完成一例手掌完全离断患者的断掌试植手术。我们的努力,恢复的是患者肢体的功能,重燃的是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三年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全国各地迎来出游高峰,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王韬的朋友圈却告诉了我们另一种长假状态。这个假期,科室医护全员在岗,接诊的急诊病人比平时还更多、节奏也更快。
据不完全统计,假期过半,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接诊最多的是工伤、车祸,大部分是多发伤、复合伤的患者被紧急送来就医,包括断指、断掌等急危重症,考验着创伤中心的救治能力和科室运转效率。
为此,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早在假期来临前就做好预案,在保证每日常规值班组的情况下,科室还安排了包含医生、护理在内的备班组,同时要求带组主任每天查房。这对只有20个医生、护士的急诊创伤救治中心来说,意味着假期没有休息时间,全员随时都要做好抢救和手术准备。
实际上,无论是今年双节还是其他节假日,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都是正常开放,医务人员也要面临夜班后继续为抢救患者不眠不休的高强度工作。“干这行注定与节日无缘”,急诊总护士长陈雪妹如是说。
王韬医生(中间)和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团队
一位“断掌”患者的紧急救治
10月1日下午5点半,伴随着鸣笛声,一辆疾驰而来的救护车停在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门口,医护人员们紧急接诊。
这是一名38岁的男性患者,假期仍在工厂加班,不料在操作机械时发生意外,造成右手自手掌处完全离断,并且无名指远节也完全离断。这意味着患者年纪轻轻就将终身残疾。
王韬介绍,医学上提到断掌病人,一般是指肢体离断平面位于掌骨水平的离断状态,即手掌离断伤,这一严重创伤多因意外引起,如刀割、电锯、交通事故等。
对于这类危重创伤患者来说,救治的关键因素就是时间,尤其是在假期等突发意外多、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时段,提升创伤发生后的救治时效至关重要,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类似断掌这样的危重患者,患者入院前极易在院外发生大量失血,甚至出现休克。另一方面在于,断掌再植术贵在“快”,失去手术时机,伤者就可能终身致残,或者因出血过多出现不可预测的风险。
本次断掌试植手术的主刀医生甘迪副主任医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买块肉放几个小时也容易腐败变质,更何况是人的肢体。所以患者断掌后要以最快速度就医,医院的大量准备工作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尽早手术。”
在初步处理伤口后,这名患者第一时间到同济医院创伤中心就诊,寻求手术治疗。实际上,离断的手掌虽然理论上有再植成功的可能,但成功率依然有限,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受伤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外,还包括致伤的原因、创面的损害程度、伤口的污染程度、离断肢体的保存条件,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等。
转运至同济医院后,前述患者直接被送到了急诊创伤救治中心,经过详细的检查伤情、术前化验,排除其他疾病后,医护们将患者迅速送上了手术台。
据介绍,断掌再植术是显微外科中较为复杂的、治疗难度较大的再植手术,因为断掌后常常不是简单的血管端端吻合,尤其是掌中部离断,掌深弓及掌浅弓均可能破坏,这对医生技术和科室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治疗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幸运的是,这名患者的断掌保存得较好,送医比较及时。如今医护团队要做的,是先将患者伤口清理干净,把被切断的骨头接起来,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手掌上尚能屈伸活动的肌腱接回去,待肌腱接好后,还要将整个手掌上遍布的血管和神经进行修复。
创伤中心护理团队负责人陈砚鹏回忆,整个断掌再植手术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显微镜下操作,历时10个小时,一直到凌晨5点多才成功完成,目前患肢血运良好,肢体最终成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他还进一步介绍,这名断掌患者后续要给予抗感染、解痉、镇痛、消肿等综合治疗,持续2到3周的时间,直到断掌确定存活、侧支循环建立为止。
“有口气,到同济”
作为一名急诊创伤医生,每逢过节值班,王韬已经习以为常了。
他表示,病人不可能因为过节就不生病,意外创伤更是争分夺秒。一年365天,急诊都绝对离不开人,尤其是创伤中心,“随着假期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们的防范意识有所减弱,出现各种创伤事故的几率不降反升。”这个中秋、国庆期间也不例外,仅9月30日一天就完成了12台手术,假期至今断指再植的手术量也增加了20%左右。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创伤发生后的1个小时是患者能否存活的重要时间窗口,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为了第一时间做好伤者的救治工作,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的医护们假期也全员在岗值班、交接病人、查房、做手术等。
尤其是遇到急危重症病人,一个手术就要持续数小时,经常是早上七点赶到医院,凌晨才能下班回家。“这就是工作常态,既然我们提出了‘有口气,来同济’的口号,就要履行对社会的承诺。”王韬说。
除了提升接诊效率外,对一家医院的急诊创伤救治中心来说,其危重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显微外科技术至关重要,决定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术后恢复情况。
“医学界”梳理发现,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是在今年4月成立,是上海首个集成化创伤中心,拥有330平方米的独立区域,集成了创伤复苏室、清创手术室、创伤诊室、留观室等创伤救治的专属空间,并规划了救护车入院、检验检查、住院手术、重症监护的专用通道。
该中心主任王韬也是国内急诊创伤学科的著名学科带头人和首届“国之名医”获得者。在此之前,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兼创伤中心常务副主任,还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的负责人并兼任南院创伤外科主任。全过程创伤防治体系就是他和团队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方向。
在该领域工作了二十多年,王韬对于急诊创伤外科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也清楚知道这一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在哪,以及这个学科的痛点在哪。在他看来,同济医院这一国内首创的集成化创伤中心和整建制急诊外科模式有望打造最为畅通的创伤救治渠道,进而提升创伤救治效率。
“医学界”了解到,在这一布局下,抢救、诊疗、手术等功能集成化的空间大幅缩短了患者在不同功能区域转运的时间;独立的创伤中心场地实现了救治资源的集中配置,进一步畅通了院前院内的衔接流程,实现院前院内贯序医疗;平台科室急诊外科对创伤中心的属地化管理则强化了首诊效率。
“抢救室、清创室、观察室等都在一个通道内非常近的地方,将患者在不同功能区域转运的时间降到几乎为零,而同一组医护人员不间断全程救治同一个患者,抢救效率自然就高了。”据悉,集成化创伤中心和整建制急诊外科的建设是同济医院未来以“大急诊、大创伤”为目标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希望在积累经验后让这一理念惠及更多的患者。
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
截至目前,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在成立后的半年时间里,以危重创伤综合救治技术和四肢显微外科技术为关键技术,初步打造了危重创伤抢救成功率超过99%、医疗服务覆盖全上海、辐射半径超过200公里的高质量急诊创伤中心。现在,连东海发生的海上意外伤害事故患者,也会赶来同济医院就医。
在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不到50米长的通道墙壁上,有一幅写着“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的书法作品。王韬介绍,这不仅是创伤患者发出的真实心声,也是科室的核心精神,他希望这里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更是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文化地标。
相信在未来,“有口气,来同济”的创伤学科品牌影响力将持续扩大。
来源:医学界
责编:汪 航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