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全文。
这些天有些热点,读者来问,我没有写,不打算写的那些,后面也不会写。
因为不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我知道有部分读者,对一切事务都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包括电影,包括被审核拖延了四年的电影。
都缠着我去解读,解读那些已经被删掉的部分。
这活儿不难的,早几十年,城墙根下下岗的中年人编排起段子来,比如今的自媒体牛。
俗称你要听这种,进京打个的,保管你听一路,没有重复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不落地的好奇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个人,家庭的命运,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我觉得这个才是值得诸君思考的。
你们提问者也说了,人家一部电影都能被审四年,你现在回头去看很多老剧,搁在现在是播不出来的。
换句话说,明知道这么有限的信息下,我们要把带宽,留给谁?
我想把那些能打的,真的能够用得上的内容,传递给读者,都要费尽心思。
我要先给你一个箱子,箱子里面放着我真正要交给你的东西。就是如下链接里的这些文章。
再然后,我怕你链接不到现实,我还要在平日里每天的原创提及对应的篇章,就好比钥匙。
这种影射的方式是拆开进行的。
俗称箱子与钥匙不在一起。
即便有黑粉要告,他点进去了,对着箱子,没有钥匙,或者说钥匙在别的文章里,他是告不赢的,证据不全。
同样,在平日的原创文章里,只有钥匙,没有箱子,你的感觉是我什么都说了,但是什么都没说,那你能告什么呢?
因为真正的箱子,全都在这些秘密文章里,并不在平日里的原创。
那他们去告,同样也告不赢,压根儿没证据。
看到了么?我们说个话,好难啊。整得跟个无间道似的。
所以结论呼之欲出,什么东西犯得着?什么东西犯不着?
关系到读者切身利益的,能改变你命运的信息,犯得着,反过来,犯不着。
把有限的资源,留给重要的事,这是我的观点。
我知道有读者对自媒体的期待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其实我对自媒体的看法很简单,就两种作用。
一种是说相声,俗称让你乐了,就算值,毕竟你去听相声,一场还要几百块。
另一种是信息价值,俗称到底有没有什么是具备信息含量,且提前告知读者的。
很遗憾,就我观察到的这个市场里,这两者具备哪一条的都不多,前者往往并不可笑,那些作者只是在带情绪。
后者也没啥价值,绝大多数我看到的所谓新闻,都是旧闻。就像那天打的比方,等作为新闻出来的时候,早已经是第三手信息了。
即便扣除这两部分,仍然有很多是不能聊的。
不能聊的这话怎么说呢?
我年轻的时候,也总是求全责备。后来渐渐发现,悟空说得对。
悟空说,天地本不全。
如果天地尚且不全,你求全责备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时候我还年轻,在甲方时,总喜欢和其他同事议论集团内部的小作文。
比如调侃昔日老大和秘办的那些段子。
很多年后,再回忆往事,很有意思。
一个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看待同一件事,感受是不一样的。
当年你只盯着人家身上的那些细节,很多年后,等当事人也不在世了,可以盖棺定论了。
我们回头去看,昔日的老大是个业内枭雄,人家从业的几十年确实是在行业的发展历程里有过重要作用。
当然,瑜也不掩瑕,确实有野蛮生长的部分。
事情做了很多,篓子也捅了不少。
多年后,再看昔日的老东家,是不捅娄子了,但是,也没啥新业务。
以前会想办法弄一堆人,去研发新业务,这个过程,肯定会有问题,但是你看着是努力转型。
后来那家集团,业务收缩,能力强的都被互联网行业挖走了,剩下的四平八稳,偶尔碰到,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都说,附近开个什么太极班,自己准备去练练。
有些话怎么讲呢,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很热切的,慢慢年纪大了,心也就淡了。
为什么淡了?因为发现人性很复杂。
年轻的时候,我也总在想,为什么凡事就不能全呢?
一让你们做事,就管不住自己,总是捅娄子;一让你们管住自己,就缩手缩脚,总怕出事担责任,都当油条。
怎么就不可以招到没有私心的人呢?怎么就这么难招德才兼备的人呢?怎么就不可以达到既迅猛出击,又老成持重的做事风格呢?
俗称为什么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呢?
年纪越大,我越不喜欢想这类问题。
说白了就是身上的2B劲儿,在消退。
我愈发倾向于猴子取经归来,老成持重的态度,俗称天地本不全。
把自己能做好的那部分事情做好,就很对得起这一生了。
否则呢?
自己明明管不了的事情,难道去把每个人的屁股咬一口么?
年轻的时候,我也很反感大明1566里面,长江之水,黄河之水的台词,总觉得那不完美。
年纪越大,越发觉得,其实真正让地球不完美的,是人类。
说白了,如果没有我们人类,地球原本可以很完美。
但是一想到这里,就把天聊死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曾经有几次分享过心路历程,我说,大概是15,16年吧,那时候看王阳明,忽然很佩服他。
觉得他让我有了新的看法。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
我们想想看,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光明?
周星驰的电影凌凌漆里面,达文西发明了一种手电筒,有太阳光的时候它会亮,没有太阳光的时候,绝对不会亮。
那如果天黑了,想要让它亮怎么办呢?
很简单,用一根手电筒照亮它,它就会亮了。
我当年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以为这是个笑话,编剧调侃的是达文西。
看过王阳明之后,忽然发现,我才是那个笑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手电筒,我们都在等着有光照。
有光照进我们心里,我们才会亮,没有光照进我们心里,我们绝对不会亮。
我们终其一生所2B的那些,或者所纠结的那些所谓天地本不全范围内的一切种种,说到底,都像达文西手里的手电筒,在对别的电筒嚷嚷,你怎么不照亮我呢?
只有你照亮我,我才会亮.......
王阳明只是讲了一句常识。
如果我们要别人照亮才能亮,这种亮,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白了,天都亮了,你还需要亮么?
你自己本来就可以亮的,这就叫我心光明。
人活一辈子,做好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就可以了。
这么简单的东西,我是直到30多岁的某一年,才被达文西和王阳明一起教明白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3,方能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