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作为样板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影响力之大、传播之广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它的剧本创作也是历经数载、多次修改才算是正式确定,在选角上也更是慎之又慎。
不过1988年5月,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赴美演出后,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滞美不归”事件。剧组中包括著名艺术家“小常宝”饰演者齐淑芬在内30多名演员在她的带领下选择了抛夫弃子,一直滞留美国不归。
为何她们要“背叛”祖国,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变故?
《智取威虎山》剧本创作
1958年春,上海京剧院的几位演员决定将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打进威虎山、活捉座山雕”的一段故事改编为京剧。
这一创作活动也得到了院艺术室主任陶雄的支持。而后经由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等人导演,当年的9月17日《智取威虎山》第一稿便在中国大戏院公演。
1963年,周信芳首肯下,陶雄、刘梦德又对剧本再次进行修改加工。而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毛主席在观看演出后给出了“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的指示,申阳生、陶雄、刘梦德、章力挥、丁国荣、高义龙等人先后又进行了剧本修改。
而在十年特殊时期之前,《智取威虎山》又进行了第三稿的修改。1966年,《智取威虎山》的剧本创作,演员阵容基本确立。
齐淑芬与《智取威虎山》
1944年,齐淑芬出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传统的戏曲之家。她的哥哥都是上海京剧团的演员,嫂子乃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武旦张美娟。
而得益于此,齐淑芬自幼便对戏曲极为感兴趣,也受到了精心的教授。
1958年,适逢上海戏曲学校招收插班生。齐淑芬凭借着一副好嗓子以及平日里勤学苦练练就的基本功,获得了考官们的青睐,被录取到了上海戏曲学校。有了更为系统的教育辅以一如往常的努力,齐淑芬也在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京剧院工作,跟团全国巡演。
凭借着优异的表演,她也获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称赞,而作为京剧的扛鼎之人,梅兰芳在看了她的表演后更是连声称赞她﹕“后起之秀!后起之秀!”
得益于此她也多次率团前往西欧、东欧等国家演出,所到之处无不欢声雷动,精彩的表演也让观众赞叹不已。而这一系列的声望辅以文武俱佳,基本功深厚,让她在《智取威虎山》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小常宝”人选。
《智取威虎山》京剧(包括影片)的大火,也让齐淑芬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婚配年纪,齐淑芬也不例外。1974年,齐淑芬与性格内向的龚国泰在经过两年多的恋爱后结为伉俪。
婚后,身为丈夫的龚国泰深知妻子的不易,不仅主动承担家中的所有劳务,就连在“孩子生育”上也极为理解。期间,甚至为了不让妻子耽误演出机会,而同意将孩子流产,以致于直到1988年,他们仍无所出……
恰是这一年,《智取威虎山》剧组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演出邀请。
事实上,此时身为剧团指挥的龚国泰也在此列,但最后他却高风亮节的将名额让给了同事。
而当时的美国可以说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国”,趋之若鹜。这也包括了齐淑芬以及她带领的30多个剧组成员。
在到达美国后,演出相当成功,高昂的演出收益、优渥的生活条件,不断的冲击着她们的心灵。就这样,她们做出了滞留美国的决定。
即便是上海京剧院多次沟通,也劝阻不了;这其中龚国泰亦然。
不过显然她们是低估了异国他乡谋生的艰难,一些人也不得不离开了剧团。最后还是著名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出面帮助下帮他们拿到了绿卡。
获得了绿卡的齐淑芬,不久结识了第二任丈夫美籍编导丁梅魁,她的生活也靠着新拉起来的京剧剧团巡演而逐渐阔绰起来。
而当记者问其她为何率团不归时,齐淑芬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京剧,你们(指美国)就没有。艺术不分国界,我们还要走向国际,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齐淑芬的京剧团水平很高,聚集了一系列的国家级演员、演奏员,为京剧的传播、走向国际做出了贡献。
当然官方对于她们的行为并没有给予正式定性,但是认为这不过是她为了回国捞金冠冕堂皇的说辞的却仍是居多,毕竟单单是她背叛丈夫这一点,就难以自圆其说。
2008年,齐淑芬还受到了国内某单位演出邀请。一些事,终究是要“论迹不论心”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