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吴晗还想挖朱棣墓,被周恩来一句话让他闭嘴: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0
分享至

“我对死人不感兴趣!”1965年,吴晗问周总理:“是否再挖掘朱棣陵墓,40万足矣。”周总理一句话否决,事后才知高明。
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统参观定陵,巴总统看着辉煌气势的地下宫殿,由衷地赞叹:“真是太美了,中国的建筑太伟大了,如此辉煌气派,真是了不起”。
一向含蓄内敛的周总理,听了这番赞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这里有十三座帝王陵墓,每一座都是这个样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周总理心中充满了自豪。
我国著名明史研究学家吴晗先生,见此情形在一旁顺势提议:“长陵比定陵规模还大,要是发掘一定更为壮观,而且研究价值也大于定陵。”
“需要多少钱?”总理问。“大约40万。”吴晗先生充满期待地回答道。
周总理听完一言不发地继续向前走,沉吟片刻后才说出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众所周知,万历皇帝明定陵的开挖,是周总理直接拍板的,为什么这里他却说,自己对死人不感兴趣,反对挖掘长陵呢?
这就要说到1955年挖掘明定陵那件事了。这个提议,也是吴晗提出的,当时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但这次开掘明定陵的行动,却被后人称为“灾难”和悲剧。
当年,考古人员原本是想挖掘长陵,没想到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长陵的入口,反倒无意间几块青砖从工作人员的头顶上掉落,意外地找到定陵的入口。所以改开掘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年轻的一座陵墓,里面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
当考古人员小心地打开古墓,明代帝王陵墓的奢靡瑰丽展露在众人面前:高大宽敞的宫殿、摆放考究的几千件珍贵文物、还有完好的帝后尸骸及华丽的陪葬服饰等。
那些衣服和饰品历经数百年,依旧鲜艳如新。皇后身上的凤冠、衣饰,依旧七彩斑斓;万历皇帝身上的玉带,御用的黄金酒壶,头上戴着的乌纱翼善冠,看上去还光彩夺目。
那个年代名人雅士的字画、绫罗绸缎,都让人感觉到明朝文化的强盛,仿佛在跨越时空观看那个时代的荣光。
崭新完好,且栩栩如生的文物,让人震撼不已。
但是,正当大家为挖掘出这么多的历史文物而击手欢庆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前一秒还色彩鲜艳的丝绸服饰,突然像被什么神奇的力量抽走了生机一样,迅速败坏下去,最后变成一堆发黑变腐的破布;字画也在一瞬间烂成一片一片的纸屑。
大家呆呆地在一旁看着,刚刚在眼前出现的明朝的繁华盛景,转眼间灰飞烟灭,消亡殆尽。
这只是明定陵发掘中的一个场景。因为当时开采及保存技术的落后,人们对古代文物的认知度不高,定陵的开掘,导致许多文物被破坏和丢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很多丝绸织品因为保存技术限制,导致损失惨重。工作人员在装裱时,甚至连正反面都分不清。
其二,帝后的木质棺椁被遗弃。皇帝和皇后用的上好的金丝楠木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丢在山沟里被村民当成普通木头抢光;
其三,现场出土的皇帝和王后的尸骸被焚烧殆尽。帝王们如果知道自己数百年后,被人这么对待,不知该作何感想?
最后,做了这么多事,却没能把挖掘出来的材料,以及各种文献整理出来,导致许多原始资料丢失。
损害了一座陵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主要原因在于,1957我们的考古水平和保护文物的能力都还很低。没有经过认真准备随意挖掘,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经过这件事,周总理痛定思痛。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他亲自下达指令:不准再挖掘帝王陵墓,要把这些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以后技术发达了,他们自有行动。
正是因为总理的这个英明决策,明长陵的挖掘才没有提上日程,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寝里安睡至今,中国文化的瑰宝才得以免遭劫难。
周总理在目睹了明定陵开采的不顺利之后,果断放弃挖掘明长陵,为我们保存了无数的明朝文物,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幸运。
如今明朝十三陵,依然静静躺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今天我们已有足够先进的技术,相信以后会有开采它们的一天。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想问下大家,你期待开采明朝十三陵的其他陵墓吗?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晴儿读史
晴儿读史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932文章数 16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