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秋国庆双节,一则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的话题上了热搜第一,引起众多网友共鸣。
我点进去看了很多留言,几乎全部都是回家被骂、被催婚、被催生,被父母各种看不顺眼,心里面感到憋屈、束缚和压抑。
想靠近家、靠近父母,却又难受,想逃离,非常矛盾,来回折腾。
其中有一个网友是这样评论的:回家两天,吵了两天。不是催婚就是问工作,要不然就是教你如何做人。外婆说不结婚可以,不生小孩也行,人一辈子要为自己活,只要是成年了,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就可以。被我妈听见后批评外婆是歪理,连外婆也被教育了一顿。
也有网友说出自己的经历,在外是独当一面的老总,回到家也会被父母各种“不满意。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缠着爸妈,想让他们别总想着工作赚钱,多陪陪我们;可长大后竟然也有相看两厌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我们没有心平气和地去和父母沟通。
子女责备父母,不理解自己,管太多,太封建,太局限,觉得没有共同话题;
父母又担心你在工作在外容易受欺负,有时候会打电话唠叨几句你不想听的。
这也是曾经我的经历,所以我非常理解现在的年轻人的心情,感同身受。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似乎对父母多了一份理解。
其实,父母都喜欢孩子在身边,只是有很多父母都不会正确的表达爱,用了错误的方式去关心、疼爱孩子,认为“骂”是一种爱。
而另一种则是对子女期望太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没看到孩子是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状态,认为是一种“辜负、失望”。
孩子们认为是嫌弃,父母认为是辜负,双方互相不理解。
所以长大后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是:多理解一点。
而对于父母不要再以爱之名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土壤,成长背景和生活方式。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也注定看到不同的风景。
子女之所以想回家,无非是因为家是心灵的避风港。
当在外面遭遇尊严、价值感的打击及碾压,或者身心疲惫的时候,这时很希望回家放松疗愈,从家里获得内在的能量补充。
而如果回家后,发现怎么比上班还累?尊严反而被进一步碾压、个人价值反倒被进一步踩低?这时,就更不愿意久待了。
身为父母,如果能觉悟到“子女对我们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在我们这里得到温暖和支持”,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而这对于大部分父母而言,恰恰才是最难的。
所以父母和长大后的子女相处之道是:少干涉一点。
让我们走进各自的生活空间,解读各自的语言密码和价值观体系,心平气和地沟通,分析矛盾出现的原因,让家成为更有爱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