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桥面已全线贯通的深中通道如同一条“卧波巨龙”逶迤海面粼光处。
以深中通道通车为节点,今年中山的交通建设掀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潮:南中城际动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合龙、深中“组合港”新线路开通、深圳机场中山前置仓落地……海、陆、空、铁等交通全面铺开。近10年,中山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其中,2020年至2022年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位居全省第二。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建市35年以来,中山人的出行方式,经历了从孙文路到中山路,从博爱路到长江路的变化,如今随着深中通道、南中城际等横跨珠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四方通达、货畅其流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正加快成型。
深中通道,改写珠江口格局
一条路,是一座城市的脊梁。
在中山,有两路见证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足迹。孙文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走来,它是中山商业起步、城市发展的源头;中山路兴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来,它见证了中山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
在中山专业镇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山路见证了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大涌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的崛起。“中山造”各类特色产品,经由中山路销往全国各地,远达海外。
在中山路的带动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山市已经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城市。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山路,是中山主动寻求改革的变革之路,也是中山主动走出去的开放之路。
从中山路一路向东,与起湾道、长江路接驳,再延伸至博爱路,越来越多路网向东集聚。
2016年12月28日,世纪工程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拉开了珠江口交通大动脉建设的序幕。
一座大桥打通了天堑阻隔,使中山和深圳不再隔海相望。大桥的建设不仅使中山实现了从交通末梢到枢纽的一次飞跃,而且还将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促进“黄金内湾”的高质量发展。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珠江口东西两岸曾以三大经济圈为区域协同发展代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如今,历史正在改写。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时空距离得以改写,中山至深圳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至最快20分钟通达。
轨道交通,连结三大极点
正如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造就奥克兰这个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体系中心,伴随湾区跨岸通道出现的是新的区域枢纽。对中山而言,要建设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需要一张大更快,承载能力更强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路网。
轨道交通,就是中山连通湾区最为高效的交通方式。在大湾区加速融合的当下,全中山人民都期盼着更多轨道交通的到来。今年3月,中山人“圆梦”了。
3月30日,南中城际动工,这是中山首条自行建设的城际铁路。南中城际项目中山段共有11个工点,包括9个站点和2个盾构井。根据最新消息,除了6个先期动工点外,兴中站和石岐站正在全力推动施工前准备工作,其他3个动工点(火炬东站、张家边、岐江新城站)也在全面开展相关前期工作。
接轨地铁、直达广州,南中城际的动工,让中山、广州纳入了彼此的通勤圈:从翠亨新区香山站出发,10分钟可达广州南沙;从岐江新城出发,无需换乘,最快45分钟可抵达广州珠江新城。
在这个环湾城际铁路网中,中山作为港深、广佛、澳珠等大湾区三大极点的交汇点,将发挥其“枢纽”属性,以城际轨道铁路形式把各个湾区城市串联起来。
高快速路网,助推发展走上“快车道”
高快速路曾经是中山的交通短板。
时间回到2020年初,当时中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珠三角城市中仅排第6位,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强;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50公里,远低于东莞等周边城市。
近年来,中山市发起新一轮的交通攻坚,将打造大交通、大枢纽作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9月15日,中山东部外环高速(下称“东环”)香山大桥钢桁梁首吊顺利完成,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又一关键阶段。
从中山构建市域高快速路网的角度看,东环是中山“四纵五横”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山全面融入大湾区交通体系的基础工程。
以东环为例。一般的高速公路,每隔10公里设置一个“出入口”既互通连接。而全长约34公里的东环一期,全线设置了9个互通连接,其设计密度远高于常规水平。未来,东环将与南中高速、中开高速、火炬快线、翠亨快线等构成互联互通的高快速路网。在纵贯中山东部的同时,东环将成为珠三角“A”字形交通骨架中的重要节点以及深中通道往南、往北的集散通道,也是珠江口西岸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东省“十四五”交通规划蓝图上看,包括深中通道、中山东环在内的一批重点高速公路项目,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明确的全省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中,中山至茂名高速阳春至信宜段是重要的出省通道之一,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中山西环高速则属于重要的省内干线,南中高速、中山东环则被定位为全省干线交通网中重要的加密线和联络线。
曾为全省“交通建设先进市”的中山,体验过交通优势带来的发展优势。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山再次扛起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角色,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新格局上,重塑区位坐标。
[聚焦]
从陆路互联到水路互通
组合港助力货通全球
集装箱不断被起吊、装运,远洋巨轮频繁进出,在珠江口的一片蔚蓝里,星星点点的船舶来来往往,繁荣忙碌。
6月16日,一艘满载中山出口货物的“畅远003”集装箱船从中山港国际货柜码头启航,标志着中山港—深圳盐田港“组合港”新航线正式开通。这也是中山今年开通的第4条深中“组合港”航线。
“组合港”模式,是中山探索与大湾区城市水路互联迈出的关键一步。在深中“组合港”的运作模式下,中山各港口可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深圳港共享港口信息代码,通过海关监管互认,形成一港多区、互联互通、一体化运作。中山进出口货物在本地完成“一站式”申报和海关查验后,可直接通过珠江口驳船调拨至深圳换装国际远洋大船出口,改变了传统的两地转关作业模式,减少了相关手续办理,货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缩短至2天。
6月28日,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的2023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暨宝安九围国际总部区·翠亨深中合作产业园推介会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与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签订《深圳市中山市交通一体化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两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照协议框架,深圳、中山两市在港航、航空、物流、轨道、公共交通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构建一体高效的现代化双城综合交通体系。
深圳与中山隔江相望,一衣带水,随着两地交通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必将携手撬动“黄金内湾”协同发展支点,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撰文]伍杰
[摄影]叶志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