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哮喘患病率为4.2%,其中26.2%的患者存在气流受限1。气流受限与哮喘患者的喘息、胸闷、气短和咳嗽等症状息息相关1。目前哮喘的临床诊断仍然以肺功能检测为金标准,哮喘患病初期表现为可逆的气流受限,疾病后期可发展为不可逆的气流受限2,3。全球范围看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是最常见的哮喘类型,而嗜酸性粒细胞(EOS)是EA的核心炎症效应细胞,这类患者气道组织及外周血的EOS明显增多4。本文旨在对EOS在哮喘患者肺功能受损中的作用做一简述。
哮喘患者往往出现以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的肺功能受损
哮喘发生时EOS被募集到气道炎症局部,在IL-5等刺激下释放多种毒性蛋白颗粒:最终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黏液过度分泌以及气道重塑
EOS升高是肺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哮喘患者体内EOS水平越高,肺功能受损越明显
一、哮喘患者的肺功能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会出现严重恶化,该理论已得到研究证实。丹麦的一项大型研究纳入17506例受试者(其中包含1095例哮喘患者),在15年内的随访期间发现哮喘患者的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年下降38mL,而正常人为22mL,表明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更快5。与轻中度哮喘患者相比,重度哮喘有明显的空气滞留,导致其气道阻塞更严重6。与症状控制良好的患者相比,症状未得到控制哮喘患者的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率每年额外下降0.14%(95% CI: -0.03, 0.30)7。以上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的FEV1下降较普通人更快,且随着疾病的加重,气道阻塞情况更严重,FEV1/FVC也呈下降趋势。
二、EOS介导的哮喘患者肺功能受损的作用机制
EOS是哮喘患者气道的主要炎症细胞,在气道慢性结构改变中起主要作用,并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上述结果的产生主要是因为EOS是碱性蛋白、半胱氨酰、白三烯、破坏组织的活性氧化物,以及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丰富来源。这些产物参与哮喘各发病环节,引起气道高反应性(AHR)、黏液分泌增多、肺组织损伤以及气道重塑4,8。
EOS介导的AHR和黏液分泌增多:EOS释放的多种细胞介质均可导致AHR,例如主要碱性蛋白(MBP)可触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进而诱发AHR。IL-13也可以诱发AHR,还可通过增强杯状细胞的分化促进黏液分泌增多。此外EOS脂质体中产生的脂质介质,例如白三烯等,也会导致AHR和黏液分泌增多(见图1)9。
EOS介导的肺组织损伤和气道重塑:EOS是哮喘肺组织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可通过释放高电荷碱性蛋白发挥多种细胞毒性作用9。体外研究已证实,MBP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导致呼吸道上皮损伤10。Sedgwick等11研究发现,哮喘患者的EOS在IL-5等的刺激下,可产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DN),严重损伤气道。Snijders研究团队还证实EOS分泌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可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造成气道炎症,并介导气道上皮和细胞破坏12。这类气道组织损伤会触发修复途径的激活,过度激活就可能出现气道重塑。此外TGF-β也对气道重塑的发生起到关键促进作用。气道重塑不仅与哮喘的严重程度相关,也是导致肺功能加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9,13。
图1:EOS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示意图9
三、EOS升高是成人哮喘患者肺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肺功能的持续性下降是哮喘患者较为常见的功能损伤,也是哮喘疾病进展的重要表现。多项研究表明,痰EOS水平升高通常与哮喘患者肺功能下降有关14-16。血EOS计数与FEV1下降之间的关系也有相关研究数据呈现,瑞典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892例成人哮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达18年,研究发现,哮喘患者的FEV1平均每年下降27mL,且血EOS是FEV1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图2)17。英国WATCH研究纳入了235例哮喘患者,研究发现血EOS升高与肺功能恶化相关,EOS持续升高的哮喘患者FEV1/FVC和FEF25-75%显著更差(见图3)18。以上研究数据表明,血EOS升高是导致哮喘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以血EOS为指导的治疗可为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提供思路。
图2:随访时期血EOS与FEV1的平均年变化的相关性17
图3:各组之间肺功能的差异(* p < .05,** p < .01)18
总结
EOS自发现以来就一直公认与哮喘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EOS与哮喘肺功能受损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也更加清晰。哮喘发生时EOS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下被募集到气道局部,通过脱颗粒释放多种毒性蛋白颗粒以及细胞介质,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黏液过度分泌和气道重塑,最终体现为肺功能恶化9,13。未来需要不断探索治疗干预措施,以减弱甚至逆转EOS对哮喘患者肺功能恶化的影响。
专家简介
蒋萍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
天津医学会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
天津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
《 chest中文版》、《国际呼吸杂志》执行编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42) : 3349-3373.
2.周新,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43(12):26.
3.冯云爱,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 42(7):5.
4.林慧敏,等.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2, 3 (04): 328-333.
5.Sears MR. Eur Respir J. 2007 Sep;30(3):411-3.
6.Sorkness RL, et al. J Appl Physiol (1985). 2008 Feb;104(2):394-403.
7.Accordini S, et al.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8 52: Suppl. 62, OA296.
8.张方琪,等.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3, 6(2):55-58.
9.McBrien CN, et al. Front Med (Lausanne). 2017 Jun 30;4:93.
10.Frigas E,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6) 77(4):527–37.
11.Sedgwick JB,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4 Sep;114(3):568-74.
12.Snijders D, et al. Allergy. 2010 Aug;65(8):978-85.
13.Siddiqui S,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3 Jun 19:S0091-6749(23)00800-X.
14.Hastie AT,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1 Apr 1;203(7):882-892.
15.Newby C,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Aug;134(2):287-94.
16.Broekema M, et al. Respir Med. 2010 Sep;104(9):1254-62.
17.Backman H, et al.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20 Mar 17;13(3):100110.
18.Azim A,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21 Jun;51(6):811-820.
“医学界医生站”网页版上线
不用下载APP!
扫码即刻免费学习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