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国内房地产最后的“狂欢盛宴”似乎还历历在目,到如今恍惚仿佛大梦一场。从夕日的高杠杆争抢拿地、地王频出,到如今仍活跃在土地市场的主流房企数量已减少一大半,其中民营房企更加寥寥无几了。
那么截至目前(8月底),还有哪些房企还在拿地,哪些房企已经黯然离场了呢?统计显示,今年前8月,38家样本主流房企(全国性房企)中仅剩下17家,占比45%。其中大多数为央企、地方性国企和有国资背景的民企,大多数民企已经离场,或极为谨慎的拿地。
从总量来看,克尔瑞机构统计的38家样本房企中,今年前8月合计月均拿地金额为725亿元,较去年月均略降2%,但较2021年市场高峰期降幅达到65%,较疫情期的2020年降幅更是达到了72%。也就是说,今年全国品牌房企拿地金额仅仅是3年前的三成还不到。
分各家房企来看,如图所示,今年前8个月,累计拿地金额最高的前5家房企分别是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万科、建发、绿城,拿地金额在500亿元以上。这些企业均为央国企(华润、保利、建发)和国资背景企业(万科、绿城)。仍在拿地的民企仅仅是滨江、龙湖两家,两家拿地金额分别是441.4亿元和295亿元,碧桂园和新城的今年以来拿地金额分别仅为78亿元和24.6亿元。
不少夕日的千亿房企,如今早已不见身影,大部分甚至从去年以来就未在公开市场拿地,如融创、世茂、旭辉、中南、阳光城、正荣、绿地、中梁等。
房企拿地意愿不足,新房销售回款不给力是主因。
房企目前获得现金的主要途径依然是销售回款和债券融资两大类。
销售端,全国楼市低迷的环境下,房企销售回款压力仍较大。从主流样本40家房企的销售额来看,2023 年1-8 月,样本房企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12.2%,较前7月的降幅7.0%仍在扩大。8月单月,40家样本房企的销售金额同比降幅达到了44.3%,较7月的降幅38.3%持续扩大。可见,房企的销售压力目前仍较大,销售回款对现金流支持力量较为有限。
从40家样本房企销售榜单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大部分房企销售金额较去年同期都出现明显萎缩。
从总量来看,今年前8月40家样本房企销售金额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2%。其中,降幅最大的房企分别是融信、金科、中梁、融创、富力、龙光、正荣、禹州、旭辉、金辉,这些房企的销售同比降幅均在40%以上。销售金额较去年有所增加的房企数量仅有9家,占比23%,分别是保利置业、越秀、建发、华发、滨江、中海、华润、招商、保利发展,而其余约八成房企销售金额均在下滑。这些销售业绩能逆势增长的房企,除了滨江是杭州民企外,其余均是央企和地方国企。
房企融资规模整体仍低迷,支持偿债和拿地难度较大
那么,房企的另一个现金流入口——融资端情况如何呢?
截至今年8月,据克尔瑞机构统计,房企融资整体规模仍较为低迷。样本房企今年8月融资规模在500亿元左右(包括境内外债券、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继续较7月环比下跌10%,并且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而在2021年上半年,样本房企月度融资总规模达到了800~1200元。
从融资途径来看,境内债券融资是房企最主要的融资渠道,8月占比超过一半。而股权融资方面,主要是房企出售项目股权以换取现金,如碧桂园出售广州亚运城项目26.67%股权给中海,总代价约12.915亿元。
从融资企业类型看,国央企占主导优势。据克而瑞机构统计,8月发行境内债券的样本房企中,9家为国央企和具有国资背景的民企(绿城),仅2家是民企,它们分别是滨江、金辉。金辉发行的是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中债增提供全额担保增信,发行金额8亿元,期限3年,发行利率4.00%。这是金辉第二次运用房企纾困政策“第二支箭”发行债券。2022年12月初,金辉完成了一笔12亿元中票的发型,亦是由中债增提供全额担保。
境外债券方面,目前融资规模明显萎缩。8月仅港资房企恒隆/新鸿基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香港置地发行3亿元港元债,利率4.85%。
从下图亦可以看出,目前融资渠道明显对国央企,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则所获寥寥。在过去市场较好的时期如2019-2020年,民企通过境内债券融资占比可以达到35%以上,但今年以来民企境内债融资占比仅约5%。而地方国有企业内债融资占比可以达到超过70%,国央企合计境内债融资占比超过90%。
但现实是,过去高杠杆发展达到千亿规模的龙头房企,恰恰大多数是民企,而这些民企却深陷债务泥潭,无论从销售端和融资端,都难以“补血”而奄奄一息。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前融资资金,依然倾向于那些继续拿地和开发项目的房企,以为其补充增量杠杆。那些已经资不抵债,急需融资缓解债务压力而不得不“躺倒”房企,则并不在内债融资“救援”之列。
房企因销售端和融资端两处渠道现金流均受阻,债务压力仍难缓解,也是可以理解了。
如图显示,当前境内债和境外债存量债务规模最大的房企包括碧桂园、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中海、首开地产和保利发展。这些房企存量债务规模(以人民币计)均超过700亿元,其中碧桂园存量债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存量债务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房企有7家,分别是招商蛇口、龙湖、中国金茂、融创、世茂、远洋、富力。
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世茂、融创、远洋、富力、中海的外债规模较大,以人民币计均超过300亿元,其中碧桂园达到753.98亿元。这些外债以美元债为主,而在美元利息不断攀高,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趋势下,这些外债的偿债压力将日渐增大。
总之,虽然房地产利好政策接连出台,但从销售市场来看,形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新房销售量反而出现持续下滑。房企越来越难以从销售回款获得现金流“回血”。
融资端方面,虽然利好房企的“三支箭”(银行信贷支持、债券融资支持、股权融资支持)早已发出,但房企融资金额整体仍在低位徘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
而且,从结构上看,融资资源明显向国央企倾斜,而前期加杠杆力度较大、规模发展较快的大部分民企,获得的支持却有限。而这些融资资源主要是支持新获土地和房地产开发项目,那些大量即将到期的债务却难以获得有效支援,这就更加增加了房企债务“暴雷”的风险。
此外,部分房企的美元债务规模庞大,且超过了国内债务,在美元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下,美元债偿债压力或将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房企拿地意愿低,甚至早已停止拿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