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蹄疾步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了中国速度,产销连续八年全球第一,成就举世瞩目。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72.7万辆,同比增长1.1倍。可见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不仅产销旺盛,出口也在攀升,这也意味着中国品牌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在前不久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不仅参展的企业数量比上一届翻了一番,涉及的电池、整车、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而这也让欧洲彻底坐不住了。
要知道,欧洲电动汽车的渗透率非常高,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看到中国这边还在乘势而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13日宣布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政府是否提供补贴,以评估欧盟是否需要征收惩罚性关税。
而事实大家都很清楚,许多国家都曾出台政策来支持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中国这些年也一样。欧盟各成员国的补贴也都在进行。
所以他们的意图很明确,无非就是想要给我们使绊子。这也完全符合他们一贯的作风,对他们来说承认中国优秀是很难的,当我们在产业上超越他们的时候,他们便会提出各种毫无根据的“异议”,说你是违规的、破坏性的,然后运用各种手段来阻挠你。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早已见怪不怪。
对此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9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随即就进行了回应,表示了将“高度关切”以及“强烈不满”,并敦促对方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而且不仅如此,后期中国出手反制也不是没有可能,到时候就看后果他们能否承受得起了。
一方面,本来欧洲现在的日子就不好过,能源价格长期高企,还有随之而来的通胀问题,以及其内部民粹力量一直在要求更高的福利……各种麻烦推积在一起,已经是相当棘手。另一方面,欧盟诸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联度非常高,特别是德国,这些年还在不断加码对中国境内的投资。所以中国一旦开始反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德国产业界,进而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相比之下,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明显优势。
其一,可控的能源价格。
从2015年我们就开始了环保风暴,尽管这个过程比较艰难和痛苦,但结果是让我们在新能源保供方面做到了遥遥领先,同时也让我们产成品底部的能源价格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德国不断加码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算是放眼全球,中国稳定的低成本能源供给同样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其二,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几年我们的内部整顿不断深化,压在居民家庭身上的三座大山得以减轻,生活成本降低,在有形之手的控制之下,我们劳动力的成本也完全处于可控范围内。而欧洲从疫情开始就玩起了补贴战略,现在其民粹主义还在不断提高要求,所以就这水平如何来跟中国PK呢?
其三,完善的产业链。
如今中国走的是“全球分工内置化”战略,我们的产业链可以覆盖制造业分工的各个环节,而欧洲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专攻某个环节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供应能力、综合成本管控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根本无法与我们相提并论。而且不仅如此,随着后期中国产业升级顺利完成,会更加所向披靡。
所以综合上述比较来看,双方高下立判。而到时候中国如果再来一招釜底抽薪,那么他们在其他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恐怕也会不保,这对他们来说更是致命的。
所以这次,欧盟想要调查就尽管来吧,我们没什么好怕的。而关于欧盟此举,诸多欧洲媒体人可以是说看得十分透彻,例如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网站很快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不能追随愚蠢的冯德莱恩而陷入保护主义的死胡同》的文章,态度相当的直率鲜明。
总而言之,如今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这场反制实际上是螳臂当车。但这同时也为我们提了个醒,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在技术革新、产业链变革等领域继续发力,还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在全球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以最低的代价跨越西方世界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技术外泄等问题,以防对方毫无胜算之后的手段无下限。
我们知道,车企出海有风景也有风浪,“想到别人的花园里种菜并不容易”,但中国在这次弯道超车之后,已经抢占了先机,接下来我们必将排除万难,走向世界,我们清楚这是对实力和智慧的双重考验,但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来应对一切惊涛骇浪!而欧盟在如此情形下出此下策,不仅不能让欧洲国家重新走上正轨赢得利益,相反,他们这么做最后只会是得不偿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