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中国最有名气的几个村,大概很多看官可能会想起华西村、小岗村,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有名的村当属大寨村。
1964年12月,周总理号召全国的农村“农业学大寨”,大寨之名传遍全国。而大寨之所以如此出名,离不开两个人的作用,一个是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一个是被誉为“铁姑娘”的郭凤莲。
可以说,陈永贵让大寨人吃饱了肚子,而郭凤莲则让大寨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寨的情况如何?郭凤莲的现状如何?
如今的大寨,年产值早已破亿元,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的繁荣景象。
而郭凤莲如今担任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依然为大寨村的发展尽责尽力。
郭凤莲有两个儿子,他们在大寨村也创办了很多企业,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现如今都已经是亿万富翁。尤其是他的大儿子贾小军,给大寨村捐献了3000万修建了一座寺庙,成为大寨村的一段佳话。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铁姑娘”郭凤莲。
“农业学大寨”
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寨村说是穷山恶水一点都不为过。这里虽然有700多亩土地,但是这边一小块儿那边一小块儿,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沟边,号称“七沟八梁一面坡”。
村民种植一年,亩产还不足200斤,完全养活不了一家人。再加上这个地方旱灾、涝灾都有可能爆发,粮食绝产的年份也不少,甚至有不少人因为粮食绝产而饿死。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永贵和郭凤莲等人率领大寨村村民治山治水,将原来山上的、沟边的土地开垦成梯田,同时修渠储水,即便在旱灾的年份也不会造成太大减产。
当时的大寨村没有现代化机械,只有最简单的劳作工具,他们就是现代版的愚公,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
郭凤莲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和男人干一样的活儿。在她看来,男人能干的事儿,女人也一定能干。
之后,大寨村的亩产达到了700多斤,比以前翻了三倍多。村民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回报,欣喜若狂,郭凤莲也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在1963年,大寨村又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当时正值麦收时节,村民们看着麦子一片一片地倒下,却无能为力。
上级政府已经准备要给大寨村申请国家财政拨款了,用于灾后重建。但是陈永贵和郭凤莲却对上级政府说了“不”。他们认为,大寨村虽然遭遇了洪涝灾害,但没有死人,而只要人没死,大寨村一定可以再站起来。
之后,陈永贵和郭凤莲又率领大寨村村民抢收小麦、重建房屋、巩固堤坝、种植下一茬农作物,忙碌了整整一年。
他们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甚至还在次年交了20多万斤公粮。
大寨村因此受到了中央的关注,毛主席和周总理不止一次提到大寨村。毛主席说大寨村这个穷山沟写出了好文章,周总理也号召大家学习大寨村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于是,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而郭凤莲也在1973年担任了大寨党支部书记,这时候,她只有26岁。
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
但是,“农业学大寨”运动毕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学大寨”渐渐不再被人提及,大寨村也不再有那么多人前来参观,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小岗村,转向了自由市场。
大寨村逐渐走向了没落。
郭凤莲当时已经不再担任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但是郭凤莲对大寨村的感情非常深,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当然,她也在思考,想弄明白“大寨精神”到底错在了哪里。最终,她想明白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并没有错,但在历史特定阶段,这种“大寨精神”只是让大寨人填饱了肚子,却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
现在,很多地方的很多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甚至已经出现了“万元户”。现在看来,不再是“农业学大寨了”,而是需要“大寨学全国”了。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再次被调到大寨村担任村支书,当时她已经四十多岁。她已经离开大寨村整整11年了,回来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乡亲们,我发誓我会努力让你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我相信有一天,大寨村会成为一个拥有百万元财富的地方!”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在郭凤莲看来,办厂子,卖东西,投身商海是最可靠的办法。
不过,有很多大寨村的村民认为只要能吃饱饭就足够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气儿。郭凤莲对这些人说:“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大寨精神’并没有成为过去!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想要过上好日子的跟我走!”
郭凤莲自掏腰包,带着一批人走出了大寨,来到了繁华的上海。这批大寨村村民这才知道,原来世界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们将这种变化告诉了别的村民,村民们终于鼓足了干劲儿。
于是,大寨村尝试着搞起了化肥厂、酒厂、制衣厂、饮料厂......,而四十多岁的郭凤莲又一次走出了大寨,到全国各地谈生意。
后来,郭凤莲注意到品牌的作用,她又把所有的商品全部冠以“大寨”品牌。虽然大寨的风光已经消退,但是“大寨精神”毕竟影响了一代人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大寨的精神还是认可的,自然,大寨的商品也不会差。
看到大家依然还是很喜欢大寨的东西,郭凤莲又在大寨修建了很多纪念景区,邀请大家来参观曾经的“大寨精神”。
这一项项措施实施下去,大寨村的收入如火箭般的速度猛涨。到现在,“百万元”村的目标早已经实现,而郭凤莲已经带领着大寨村村民,往下一个目标走去。
结语
曾经的“铁姑娘”如今已经是“铁奶奶”,她早就有了退休的想法,但是她看到有些大寨村的村民又没有了继续往前走的想法,她就告诉自己,还不能退,得再努力一把,把大家伙儿往前推一推。
还好,她有两个非常出色的儿子,他们虽然已经先富起来,但现在也在带着大寨村的村民往前走,让大家都能富裕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