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说
高中各科学习具有知识量大、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综合性强以及能力要求高五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只有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才有助于快速高效掌握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用“红线”把知识“串”起来。
今天,小编为大家汇集整理了高中数学知识框架图,方便同学们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都掌握了,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适用人群:高二、高三学生
适用范围:新高考适用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可以用AP表示。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公式法
2.错位相减法
3.求和公式
4.分组法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5.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即an=f(n+1)-f(n),然后累加时抵消中间的许多项。
小结:此类变形的特点是将原数列每一项拆为两项之后,其中中间的大部分项都互相抵消了。只剩下有限的几项。
注意:余下的项具有如下的特点
1、余下的项前后的位置前后是对称的。
2、余下的项前后的正负性是相反的。
6.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例】
求证:
1×2×3×4 + 2×3×4×5 + 3×4×5×6 + .……
+ n(n+1)(n+2)(n+3) =
[n(n+1)(n+2)(n+3)(n+4)]/5
证明:
当n=1时,有:
1×2×3×4 = 24 = 2×3×4×5/5
假设命题在n=k时成立,于是:
1×2x3×4 + 2×3×4×5 + 3×4×5×6 + .……
+ k(k+1)(k+2)(k+3) =
[k(k+1)(k+2)(k+3)(k+4)]/5
则当n=k+1时有:
1×2×3×4 + 2×3×4×5 + 3×4×5×6 + ……
+ (k+1)(k+2)(k+3)(k+4)=
1×2×3×4 + 2×3×4*5 + 3×4×5×6 + ……
+ k(k+1)(k+2)(k+3) + (k+1)(k+2)(k+3)(k+4)
= [k(k+1)(k+2)(k+3)(k+4)]/5 + (k+1)(k+2)(k+3)(k+4)
= (k+1)(k+2)(k+3)(k+4)*(k/5 +1)
= [(k+1)(k+2)(k+3)(k+4)(k+5)]/5
即n=k+1时原等式仍然成立,归纳得证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绿卡图书整理,未找到原文出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QQ2712750795),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