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侯城到缑城的演化
文/应大松
“何以缑城”的讨论随着《“何以缑城”探源工程成果报告》的出炉,已成定论——先为侯城,而后改为缑城。但其中的“何以”似乎尚待确证。即为什么叫侯城,又为什么改称缑城,民间尚有议论,也可以说仍有纠结,本文就此作些分析。
宋《嘉定赤城志(卷一)》载:“宁海县,本临海县地,晋太康析置。隋开皇废,唐武德析临海复置,属海州。后省入章安,永昌复置。”历史上,西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命大将王浚征吴,东吴孙皓投降,有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年三国归晋,原吴属地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析鄞县南八百户、临海北二百户,置宁海县,治白峤。”至隋开皇七年(589),隋文帝平陈,全国统一,建隋朝,废宁海县。第一次宁海县存续前后309年。再至唐太祖李渊武德四年改海州为台州,复置宁海县,治海游(丹邱),七年省入章安县。第二次宁海县存续不足三年。
唐永昌元年(689)复(第三次)置宁海县,治广度里,即今县治(跃龙街道)。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宁海城,按旧志周围六百步,唐永昌元年自海游徙今地,筑门四,后废。邑令陈宗仁于驿道立二门,西曰望台,北曰朝京。(详见宋《嘉定赤城志》宁海县域图)”此时的县城规模很小,大约是南至中大街,北至秧田头,东至水角凌,西至市门头。其城名应为“侯城”。明弘治版《宋嘉定赤城志》载:“宁海之侯城,则以城名”是确证,证明宋代以前该城名为“侯城”。但为什么叫“侯城”,无从考据,而最大的可能性是田什将军被封为靖边侯有关:《报告》的第二部分已作阐述,本人基本同意此说法,不再赘述。
自唐永昌元年(689)至明嘉靖壬子三十一年(1552)的八百余年中,宁海相对平稳,尤其是“皇明慎德,海波不扬者二百年治极,而蛊边民挟倭夷为寇,闯通关隘莫敢何问。”(见秦鸣夏《宁海新城记录》下同):“比嘉定壬子,遂大肆劫掠,焚黄岩,蹂昌国,邑不危者仅仅如线。”宁海县城数遭劫掠,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县令为林大梁,到任不久,组织民众瘁力抗御,寇退后,林县令认为“万业长策”是筑城。“以请于抚按藩臬,咸可以报。以嘉靖壬子(1552)十月始作,而以甲寅(1554)之二月城成。延袤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广一丈八尺。城之东曰靖海,南曰迎熏,西曰登台,北曰拱辰。”“凡费之出于公者六,出于民者四”。
新城建成后,确保了一城百姓生活财产的安全。“天子喟然觉悟,宽失职之诛,重死节之奖,总其责于守令。一时州邑无城者,咸听修筑。”宁海新城的成功,惊醒了皇帝,号令凡无城者都应修筑。宁海成为榜样,林县令亦因之有功,被提升为化州知州。而这个城的选址有个传说,是雪后的一天,全城白茫茫一片,有只猴子在雪地里跑了一圈,留下的足迹就成了城墙的选址。因此就有了猴城的说法,当然不足为信。
这就有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叫缑城?《新城记》中没有给出答案,也就是说此时还没有缑城的名称。新城建成后叫什么?显然继续沿用侯城已不适宜,最起码范围更大了,同时还有“三避”说。一是“避”讳,当今圣上朱厚熜,厚与侯接近,或是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1月),世宗驾崩,朱载坖别名朱载垕登上皇位,垕与侯接近,所以要避讳;二是避“俗”说,因猴子的传说,避猴城不雅之称,且猴子好动,不甚安定,宜避之;三是避“嫌”说。因此时方孝孺案尚未平反,《报告》第三部分说的较详细。这“三避”就是为什么要改的因素,关键是改什么为宜?这就是与“神仙说”相关了。“缑山缑水”美好传说,再加上当时宁海道教盛行,让城名带有“仙”气,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缑城”名号已定,因此后来的“缑城书院”就自然而然,“玉芝记”等文章中出现“缑城”字样就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将以前史料中的“侯”字大多改为“缑”字,这就有现行版本《宋嘉定赤城志》中有“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和宋储国秀的《宁海县赋》中就有“缑”字的现象,曾一度让人以为宋代就有“缑城”的名称。
上述仅本人之管见,供大家参考批评。
应大松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微信18969872107投稿邮箱:nbnh3889@163.com
□ 来源:应大松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