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类药不宜长期服用,小心越吃身体越弱!看完不敢乱吃药了
现在正是初秋,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明显,感冒高发季节已经来临。
感冒药是很多人在这个季节中的常备药品。然而,尽管感冒药能够缓解症状,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一些可能对肝脏造成负面影响的成分。事实上,“是药三分毒”,我们常备的感冒药很可能成为肝脏的“破坏者”。
比如许多人在感到不适时,都会倾向于自己在家服用一些常见药物,因为他们觉得去诊所或医院太麻烦,可有一些药物并不适合长期或滥用,因为它们可能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而非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现在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一下,哪些常用药物不适合长期使用。
一、几片感冒药导致肝脏病变?你还敢胡乱吃药吗感冒时不能瞎吃感冒药,并不是没有案例依据。
上海的张女士由于工作太繁忙,得了感冒没去医院,而是选择在家自行按照说明书连续吃了一周常见的感冒药。一周后,张女士不但感冒没有好转,还出现了意识不清的现象,结果去往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肝衰竭。
医生说,罪魁祸首就是张女士吃了一周的“常见感冒药”,这种药物中含有乙酰氨基酚。
乙酰氨基酚一种可以缓解镇痛和解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摄入过多会对肝脏器官造成影响。这种药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效降低体温,适用于感冒等导致的发热情况,同时它还具有镇痛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等,最终来减轻疼痛。
但是,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肝脏,一小部分会被转化成一种有毒的代谢产物,称为"NAPQI";。通常,肝脏中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可以中和NAPQI,以防止其对肝脏产生有害影响。
但当大量乙酰氨基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时,NAPQI可能会积累,损害肝细胞,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等严重肝脏疾病。
因此,不要把感冒看作小事,常用药也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用量,切忌自己乱吃药,防止用药过度,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医生提醒,这4种常用药不宜长期服用,小心越吃身体越弱除了最常用到的感冒药之外,医生提醒下面这四种常用药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身体不良的反应,降低身体的免疫力。
1.抗生素
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多种问题。首先,细菌可能逐渐产生抗药性,使抗生素逐渐失去疗效。其次,抗生素不仅杀死有害细菌,还可能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导致肠道微生态不平衡,引发腹泻和其他胃肠问题。
此外,抗生素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呼吸困难,以及更严重的问题,如肝脏损伤。抗生素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治疗感染。它们可以干扰细菌的生长、复制或代谢,从而控制感染的扩散。
2.止痛类药物
某些止痛药,尤其是包含成瘾性成分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滥用。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产生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止痛效果。
止痛药通过不同的机制减轻疼痛感,一些工作原理包括抑制疼痛传递的神经信号、减少炎症反应或改变大脑对疼痛的感知。
3.安眠药和镇静类药物
安眠药和镇静类药物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诱导睡眠或减轻焦虑,它们可能会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活动,从而放松身体并诱导睡眠。
长期使用安眠药和镇静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而且这些药物可能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导致白天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
4.含“金属”的胃药
长期服用含金属的胃药存在多方面潜在健康风险,这些胃药包括抗酸药、抗胃酸分泌药和抗胃溃疡药等,其中含有铝、镁、钙、铋等金属成分。
第一,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金属中毒,因为金属在体内可积聚,可能引发肾脏问题、神经系统障碍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第二,胃酸在杀菌和消化食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服用抗胃酸药可能破坏胃内的酸度平衡,会增加感染和食物消化问题的风险。
此外,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的发展,逐渐需要更高的剂量来达到相同的效果,这会增加潜在的副作用风险。同时,金属成分可能干扰身体对关键营养素(如钙、铁和维生素)的吸收,可能导致贫血、骨密度下降等问题。
三、身体出现这些现象,当心是免疫力正在下降免疫力下降会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身体会发生一些信号,若是你的身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当心是免疫力正在下降。
1、反复感冒
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的侵害。
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或处于削弱状态时,它就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病原体,导致反复感染。频繁感冒、喉咙痛、鼻窦感染、尿路感染或其他反复性感染是免疫力下降的典型表现。
2、慢性疲劳
免疫系统的活跃性与身体的能量和免疫维护密切相关。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疲劳,而且免疫力下降会使身体不得不不断应对各种疾病,导致持续感到疲惫,所以长期感到疲惫、无精打采、精力不足,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可能表明免疫力下降。
3、消化不良
肠道免疫系统在保护免疫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肠道问题。此外,某些免疫疾病可能影响胃肠道健康。比如:胃肠道问题,如腹泻、便秘、胃灼热、肚子疼痛或消化不良,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现。
4、皮肤状态变差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影响皮肤健康,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侵害。皮肤问题如干燥、疹子、溃疡、疱疹或反复出现的皮肤感染,可能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5、过敏反应
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无法适当地控制过敏反应,这种免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对某些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呼吸困难、食物过敏或过敏性哮喘等,可能是免疫力下降的迹象。
四、你都知道么?这些处方药已变为非处方药了今年,国家药监局宣布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氯雷他定颗粒、盐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萘普生钠片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这4种药物从处方药转变为非处方药。这一决定意味着这些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购买和使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处方药和什么是非处方药,有什么区别呢?
●处方药:是指根据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严重或慢性疾病,需要医生的专业建议和监督,因为它们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或需要特定的治疗方案。
●非处方药:是指可以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常见的、较为轻微的健康问题,如头痛、感冒、轻微的疼痛和过敏症状。它们被认为相对安全,可以根据药物说明书上的指导来使用。
那么,处方药向非处方药的转变有什么影响?
●便利性提高:患者不再需要医生的处方,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药物,这将节省时间和成本,减少就医次数。
●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了就医次数和处方药开销,有助于降低患者和政府的医疗成本。
●提高用药自主性:患者可以更自主地管理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不必依赖医生处方。
●创造商业机会:药企和零售商有机会在非处方药市场上扩展业务,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在使用非处方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
●自我诊断限制:尽管可以自行购买非处方药,但仍应避免自我诊断和自行治疗复杂或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寻求医疗建议。
●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使用非处方药时,务必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建议剂量和使用方法来服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多种非处方药或处方药,请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新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定期体检:即使使用非处方药,定期体检仍然很重要,以确保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
总之,处方药变为非处方药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我们仍然需要谨慎使用药物并明智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在使用非处方药时,遵循药物说明书上的建议和医疗专家的建议,是保持安全和有效用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用感冒药,需防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10
[2]感冒药你用对了吗《健康博览》 2017.06
[3]四种常用药不能“长用”《医药与保健》 2010.01
[4]止痛药不宜长期用《家庭医学》2017.07
[5] 4款药物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专家:药品安全性良好《健康时报网》 2023.04
[6]“含金属”胃药__不宜长期大量服用《江苏卫生保健》 2016.09
[7]免疫力下降的四大信号《建筑工人》 2009.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