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南京似乎一直试图通过都市圈来壮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个思路是绝对正确的,全国很多其他重点城市也都在采用类似的做法,都市圈经济大有可为。
一方面壮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很多资源对于都市圈城市的发展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关注度很高的跨市跨省地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对于南京都市圈而言,跨省跨市资源的对接在全国范围内做得还是非常到位的,不久的将来包括滁州、马鞍山、镇江、扬州等周边城市都可以通过地铁与南京实现无缝对接,进而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即使是当下句容也已经和南京连成一体。不过在此之前个人觉得南京还是有必要针对本地做一些优化。
01 郊区很重要
南京都市圈的打造对于增强南京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里面的主体是南京全市而不仅仅只是南京主城区,因此对于郊区的打造尤其是远郊,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老主城资源固然齐全,但人口稠密,路网不足,别说都市圈了,早晚高峰以及节假日本地市民的进出往返都已经很困难了,如果未来再把都市圈的人口大量引入到主城区,不仅老主城无法承载这样的人口,都市圈市民实际上也无法获得很好的体验。
与其这样,不如加大对于郊区的资源下放,不仅帮助南京郊区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都市圈城市与南京之间的空间距离。这是典型的双赢局面。
这样的举措对于南北两端尤其重要,比如天长与六合或浦口对接就能享受到南京的优质资源,而不需要再前往南京主城区,比如宣城只要与高淳或溧水对接就能实现互利共赢。这将大大降低南京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互动成本,更缩短了时空距离。
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都市圈城市与南京的沟通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主城,这显然与南京发展都市圈的初衷还是有些违背的。南京一定要明确一点,强化郊区就是做大做强南京,事实上也只有郊区才能在未来帮助南京逆袭,郊区所拥有的潜力才能在未来给予南京空前的GDP。
02 本地一体化
要想实现强郊区的愿景,个人觉得除了产业上的布局之外,南京实际上有必要首先强化南京自身的一体化布局,尤其是对于南京的归属感。
现在很多郊区的市民,前往市区不叫去市区,而直接说去(ki)南京,虽然这的确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这真的很尴尬。南京撤县划区多少年了,如今还这么叫,真的不合适,本身就是南京,怎么能说去主城就是去南京呢?
如果本地人都无认同大南京的基本概念,又如何让未来的都市圈市民认同南京。当然这不能完全怪我们的市民朋友,之所以还改不过来,与南京对于郊区的资源下放有着直接关系,资源下放不够,郊区产业薄弱,对于主城的依赖度过高,都是自我认同感缺失的一种表现。显然针对这一点,南京需要强化去中心化的决心,而且要继续加速。
另外在道路路牌的设置上南京能不能有所优化?比如六合和溧水,这个路牌的设置真的不太合适,既然都属于南京,这里就不应该只写南京,如果那是南京,那么六合是什么?溧水又是什么?这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也并不合理。当然这里只是拿六合和溧水的部分道路路牌做一个例子,南京很多郊区都有类似的情况,并不仅仅只是六合以及溧水才有的情况。
个人觉得这种标识不利于大南京认同感的形成,有机会一定要改过来,再远的远郊,也是南京,再偏僻的地方只要是南京地界,那就是南京,如果南京连自己人都要区别对待,又如何体现出南京人的自信感,自豪感?又如何让都市圈成员对南京的远郊有认同感?南京得先自己支棱起来。
关于路牌中的南京如何修改,江宁给出了很好的示范,改成南京市区或者南京城区,这就很好的摆正了郊区和市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郊区和南京硬生生的剥离开来。
即使一些郊区或者过去的县城有历史原因,已经叫习惯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南京格局的逐渐成型,南京有必要强化南京城区与各郊区的关系,并且消除区域之间的隔阂感,虽然这看似多此一举,但我觉得很重要,这是南京自我认同感和零距离的强化,并非可有可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